正文  大隐隐于朝:诗人张籍的四个官场片断(三)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35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三
    如果说仅仅是仕途停步不前,张籍的遭遇还只是众多没有引起关注的古代文人的普遍境遇。张籍更可怜之处还在于他身处乱世,知识分子眼看国家沦丧、民不聊生而无能为力,自身又在政治高压和坚持正直独立之间犹豫挣扎。
    张籍生活的时代,唐朝恢弘的架子还在,可内在早已经被暴政、宦官、藩镇和叛乱掏空了。元和十四年(张籍当时在国子监当助教),库部员外郎李渤上疏道:“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阒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百姓已经在横征暴敛之下,饿殍遍野,民怨沸腾。张籍主要活动在唐宪宗时期,唐宪宗有志作为,在位期间动用武力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然而,打仗就要大把花钱,唐宪宗时期的讨伐藩镇的成本都要从百姓头上筹集,只能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加上和周边民族政权征战不休,张籍目睹了众多的百姓从军、军队出征、征收重赋的情形。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社会动荡百姓疾苦的篇章,比如《征妇怨》:“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作为有良心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张籍目睹万里白骨,家家招魂的惨状,心里怎能平复。
    动荡的现实直接影响了张籍的生活。他的朋友中有参军打仗的。有位朋友在唐朝和吐蕃前线作战,一次大战后失踪了,不知是横尸荒野,还是成了吐蕃人的俘虏。张籍有感而发,写了首《没蕃故人》:“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账,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文弱如张籍者,不用去从军打仗,虽然没有切身的生死威胁,但长安恶劣的政治环境给他的不仅是压抑,也有随时可能来临的凶险。党争和宦官专权,像两种癌症折磨着唐朝晚年的躯体。多少朝野士人为了前程,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凡事以攻击异党分子为乐;宦官则飞扬跋扈,控制军队,甚至操持皇帝的废立。大臣们不仅不敢对宦官有半点不敬,还纷纷曲意巴结。
    如此环境之下,政治操守和个人品行在政坛上绝迹,取巧钻营、毫无廉耻的小人反而平步青云,反过来加重政治黑暗。张籍超脱于派系之外,能做的只是洁身自好而已。即便如此,他在官场的日子也是危机四伏,如履薄冰。张籍在《杂曲歌辞•伤歌行》中写道:“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君系御史府。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身着青衫骑恶马,东门之东无送者。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长安里中荒大宅,朱门已除十二戟。高堂舞榭锁管弦,美人遥望西南天。”太监们可以随便缉拿朝廷大臣,让大臣们人人自危,亲戚相见也不能随便交谈。恶人们操纵皇帝和朝廷,打击异己,贬斥异己前往天涯海角。遭到迫害的大臣们被差役小吏驱赶出京城,想在京城停留片刻都不行,更没有人敢来送行,只有骑着高头大马的打手们凶恶地监视着。张籍有时经过长安城中一些荒废的高门大宅,往日里它们也曾是门庭若市的权贵之家,如今已经杂草丛生了。因此,长安城里,张籍这般朝臣人人自危,极少有人敢在家中摆宴歌舞,害得大批美女歌伎都失业了。
    割据一方的藩镇大帅们也把目光投向朝臣。他们拉拢朝臣,在朝廷安插眼线试探消息,影响朝廷打击政敌。而一些朝臣也拉拢藩镇势力以自重。朝臣和藩镇的勾结,加重了朝政的复杂和混乱。如唐昭宗时,宰相崔胤勾结节度使朱温,而宦官韩全诲等则拉拢韩建、李茂贞等大帅。
    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是张籍为官时最强盛、最飞扬跋扈的藩镇大帅之一。李家几代人“窃有郓、曹等十二州,六十年矣。惧众不附已者,皆用严法制之……以故能劫其众,父子兄弟相传焉”,基本上是土皇帝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其他藩镇对李师道避让三分,朝廷一味笼络李师道,给他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李氏权势炙手可热。张籍和这个李师道有过一段交往。张籍的文才和声誉,让李师道注意上了他,想笼络他为己所用。张籍为此写了《节妇吟》,副标题就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全诗如下: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借一个有夫之妇的嘴,明确拒绝了一段“婚外情”的勾引。有人明明知道这位妇人已经结婚,还要赠送给她明珠。妇人心中虽然感激,但已经发誓要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归还了明珠。既然已经婚嫁了,就要一心一意,只恨我们没能在婚前相遇。表面看,《节妇吟》写的是一位忠于爱情的妻子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其实是张籍在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表达了拒绝收买、忠于朝廷的态度。在虚弱的朝廷和强盛的藩镇之间,在坚持政治操守和可能带来的荣华富贵之间,张籍公开选择了前者。这不仅袒露了他那坦荡的胸怀,更显示了他不凡的勇气。
    当然,张籍并不想得罪李师道。毕竟他一介文弱书生得罪不起手握重兵的大帅,毕竟毫不留情的批驳和撕破脸只能给张籍带来无谓的牺牲,所以张籍对李师道的拒绝,很巧妙。张籍最后表示“恨不相逢未嫁时”,为拒绝李师道做了解释:因为时机不对,我已经有效忠对象了。那么如果李师道在张籍为官之前就来拉拢,张籍就能相助吗?张籍没说,李师道只能自己想象去了。
    也许是李师道明白了张籍的良苦用心,没有继续为难他;也许是李师道暗暗骂了一句“不识抬举”或者“腐儒不可教也”,撇下张籍去笼络别人了。后来,李师道因为过于飞扬跋扈,刺杀宰相、侵扰洛阳,引起官民公愤,被朝廷和其他藩镇共同讨灭。李师道为部将所杀。这是张籍内心充满矛盾纠结的生活片段,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如此巨大,渺小的文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知所措,只能空发几句诗文。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