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八章计破石门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76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第六十八章
计破石门
一
汶川位于蜀国的西北部。北接阴平、东邻广汉、南靠巴市和汉嘉。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融合的地带,盛产名贵香料、药材和盐,以羌人较多。
汶川地区和南中地区有许多相同之处。民族复杂,风俗和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巨大差别。地势险恶,气候阴寒,有些地方到了夏天,仍有冬雪凝冰不化,原始森林毒蛇遍地。
由于生活的贫困,居住的艰辛,自然形成了家族部落抱团取暖,各自为政的局面。
这里的羌人素来骄横跋扈,与政府阳奉阴违。
政府对这里的管理也基本是以自治为主,没有军队驻扎,使当地叛乱有了可乘之机。
二
马忠到了汶川,通过当地的向导,找了一些当地与政府比较合作的部落首领,对叛乱分子的情况进行排查分析。
原来,汶川地区一直不太稳定,经常有些小的骚动。
上面派了一名叫何祗的当了汶川市长后,恩威并举,苦口婆心,迂回变通,得到了当地的信服。经过他的治理,出现了多年的祥和局面。后来,何祗调往广汉任市长。
按现在情况说,广汉属二线城市,汉川只能算是三四线城市,到广汉任市长,算是升迁吧!
三
后任市长上任不久,与当地的酋长和大家族产生了一些不愉快,引起了反感。
汶川有一个部落叫他里,这个部落的酋长,认为惊蛰节后的乌龟——该出头了。
于是,他纠集了以本部落为主的千数人马,以坐落在山间的他里部落为居点,自封“汶川王”,逼迫其他部落承认他的王位,归属他的统治,并向他进贡交税。凡有不服者,就围攻部落,斩杀村民。
汶川市长曾进行干涉,谁知却遭到了暗杀。
由于他里部落酋长手毒心狠,一帮手下更是虎假虎威,人们敢怒不敢言,只好认倒霉,该进贡进贡,该缴税缴税。
叛军的势力也越来越大,气焰越来越嚣张,直至引起了政府的注意。
四
叛乱分子的情况基本清楚了,马忠让张嶷带上几十人,进山侦查一下地形。
张嶷在向导的指引下,进了深山,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渐渐的来到了他里部落的山下。
从下面望过去,隐隐约约能看到山顶上的部落,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山顶。
在半山腰,有一面直上直下的峭壁,中间有一个不到两米宽的豁口,小道就从豁口穿过,这是进入他里部落的唯一通道。
向导指着这个豁口说:“当地人都叫它“石门”。
叛军在石门的上面搭了一个桥楼,在桥楼上堆了许多大石块,有二十几个乡丁日夜驻守,如遇有人攻山,就从桥上往下推石块。
小道两旁都是峭壁,小道上无处躲藏,攻山的人就会被落下的石块砸得粉碎。
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叛军就是凭着石门这道天险,在这一带称王称霸。如遇有人想打他,他就往山上一躲,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看到这种地形,张嶷心中有了底数,他回来向马忠做了汇报。
五
马忠听完汇报,沉思了片刻说:“看来强攻是不可能了,我们得想个智取的办法。”
张嶷说:“方法我在回来的路上也想好啦!还是老办法,一哄,二唬,三敲打。”
马忠一听十分感兴趣,说:“仔细说说你的想法。”
张嶷说:“一哄,就是劝降。”
“我们要派人上山送信,劝他们投降,警告他们说:我们只杀带头叛乱之人,其他人如果投降都可以免除惩罚。”
“只给他们半个时辰的考虑,半个时辰之后,我们就攻山,攻上山后,一个不留,全部杀头。”
“第二步,就是”唬”。单靠派人劝降,不一定起多大作用。半个时辰后,我们就把队伍散开,每十人一组,一人摇动一杆大旗,其余人拖着大树枝,在山下一边呐喊一边乱跑,搞的旗摇尘飞,给叛军造成千军万马前来攻山的错觉。”
“第三步,就是敲打。我们用抛石车,冲着石门抛石块,这里的人从没走出过大山,没见过什么大世面。
这些人虽然有贼心,却没贼胆,只要有一块石头落到石门桥楼上,他们都不知是什么东西。保证吓的这些守门的叛匪一个个屁滚尿流,立马投降。”
“只要突破石门,剩下来追剿就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了。”
马忠一听,这种办法可行,当即下令,分头准备。
六
第二天天还没亮,马忠、张嶷就带人赶到了他里部落的山下。
张嶷趁着漫山的晨雾,率领着三百多人的突击队,拖着两辆抛石车,悄悄地爬上了半山腰,在距石门不远的地方,选了一处小树林,修整出一块平整的地面,将两辆抛石机安置平稳,他亲自调试抛石机,让士兵从附近收集了一大堆合适的大石块。
山下的马忠,也按提前的安排,将兵马撒开,十人一组,捆绑战旗,砍伐树枝,作着战前的准备。
七
天色一亮,马忠就派人上山去送劝降书。
这里的羌人大多不识字,送信的人不但要让石门上的人认识,并且还能还他们交流,将劝降书的内容说明白。
于是,马忠请了一位在当地非常有威望,没有参与叛乱的部落酋长当信使。
送信的人到了石门,传话吓唬石门上的守兵说:“你们在汶山多次反叛,伤害无辜善良的百姓,政府已经下令让军队来讨伐你们这些恶人。”
“你们主动投降,放政府军通过并提供帮助,那么你们将受到政府的保护,得到百倍的回报。”
“如果顽抗不从,政府军就如雷电霹雳一般把你们灭掉,到时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过了一会儿,信使回来了。
石门上的叛匪即没难为信使,也没有投降的表示。
马忠谢了信使,并派人将信使送下了山。
八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马忠一声令下,山下炮号齐鸣,军旗移动,尘土飞扬。
半山腰树林中的张嶷,开始向石门抛石。
石门桥楼上的叛匪们,一早接到了讨伐军送来的劝降书,没当一回事。
他们认为这石门天险,也不是想破就破的。这里是穷乡僻镶,讨伐军要吃没吃,要住没住,时间一长,就得撤军。
因此,这些叛匪是该吃吃,该喝喝,还和没事人一样的三五一群聚在一起聊起了大天儿。
九
不一会儿,山下鼓号齐鸣,尘土飞扬。
这些人没和政府军交过手,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动静。
从山上往下看,四处烟尘,不知有多少人马,一个个顿时紧张起来,瞪着大眼珠子盯着山下。
这时,石门的四周,“咚咣”、“咚咣”,好像打雷一样,响声不断,叛匪们不知怎么回事,你看我,我看你,桥楼上开始有了些骚乱。
突然,“唰”的犹如一道闪电,不知是什么东西,从桥楼穿越而过,把项棚戳了一个大洞。这一下,叛匪们炸了营了。
羌人是崇拜山神的。
又是雷声,又是闪电,他们认为,这可能就是劝降书中说的的雷电霹雳。一定是山神来惩罚他们来了。
除了山神,他们猜不出这种动静是哪来的。一个个吓的跪在地上一边叩头,一面祷告。
十
这就是张嶷为什么把抛石车设在小树林的原因。
叛匪们发现不了抛石车,弄不清石头飞起来的原因,就可能瞎想,自己欺骗自己。
张嶷是猎人出身,手感特别好。他手拿石块,能打中三十米之外的猎物,而且是百发百中。所以,这次他亲手操纵抛石车,试抛一下,调整一下,没过几下,就把桥楼的顶棚穿了一个大洞。
张嶷又调了一下角度,这一回,一块大石头,正落在石门的桥楼上。
大石块“咣”地一下,正砸在桥楼的石堆上,虽然没砸住人,溅起的碎石也把一帮叛匪打蒙子。
叛匪的心里防线彻底崩溃了。
桥楼上乱作一团,有的连跑带跳的蹿下桥楼,向山上逃去;有的抱着头,躲到旮旯里筛糠去了。有个见多识广的小头目,忙把头上的裹头白布扯下来,把手伸出桥楼,一边挥舞,一边大声喊:“别打了,我们投降,我们投降!”
桥楼上叛匪投降了。
十一
张嶷一路领先,带人冲上了石门后,立刻下令,让叛匪和他的士兵一起,七手八脚开始拆毁石桥楼。
马忠带大队人马来到石门后,桥楼已被张嶷毁掉了。
马忠把余下的叛匪集中起来,教育了一番,放他们下山去后,他马上带着人马,向他里部落冲杀过去。
十二
他里酋长早得到了讨伐军要来的消息,但他过于自信。认为讨伐军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
单凭石门天险,讨伐军就拿他们没办法。讨伐军走后,这一带还是他的天下。
谁知这一回讨伐军来真格的啦!
他正在大寨之中猜拳行令,喝的昏天黑地,有几个从石门逃回来的喽啰,气喘嘘嘘报告:“讨伐军攻破了石门,正向他里部落杀过来!”
他里酋长顿时有些蒙圈,他一脚把报信的喽啰踹倒地下,骂道:“讨伐军攻山也不来报告,攻破了石门才回来报丧,这不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啦!”
他忙命令:“召集全部的兵丁,赶快抄家伙,把讨伐军挡在寨子外边。”
他的传令兵,吹起了牛角号,走街窜巷边吹边喊话:“讨伐军来了,全体兵丁拿起家伙,保卫寨落。
山寨叛乱本是一群散兵游勇,只会起哄架秧子,即没有严格的训练,也没有战术经验,就像打群架一样,何况还没有充分的准备。
当人们还有弄清怎么回事时,讨伐军己经攻进了寨门,一见这么多气势汹汹的政府军,这此兵丁还没还击,早已把胆子吓破了,开始四散而逃。
酋长家中的几百个家丁,还算是有些战斗素质,可一拳难抵双手,独狗斗不过群狼,在压倒多数的讨伐军面前,他们实在是白给。
他里酋长知道今天就是今天了。他忙带着百十名家丁,转身向部落后面的深山逃去。
十三
马忠见一伙人逃进深山,也没急着去追杀,开始收缴武器,安抚民众,并让士兵们埋锅做饭,进行修整。
然后,马忠召集部落里各族族长,希望他们进山去说服他们的家人,脱离叛首,回来向讨伐军投降,并保证对主动投降人员即往不咎。
几天后,一些散兵游勇陆陆续续让亲朋好友从山里召了回来。
马忠说话算话,没有对他们进行惩罚,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后,让他们的家人领回家了。
十四
马忠让部队修整了几天后,率张嶷在几个投降的小喽啰引领下,进山开始清剿残匪。
他里酋长到死不肯投降,在逃跑的途中被冷箭射中,栽下了悬崖。手下一百多喽啰兵,见领头的死了,也不敢再跑,只好投降了。
十五
叛乱平息了,汶川的一些部落首领带着老百姓前来感谢平叛大军,并送来了联名《恳请书》,请求政府让何祗回到汶川继续任职。他们央求说,只有何祗那样的官员,才能使汶川稳定祥和。
何祗是何其人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