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白昼之眼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7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精灵——阿不,他的名字是“费瑞尔”,但是以贵族的惯例而言,跳过姓直呼名字实在是很失礼的事。所以这只精灵很不厚道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指着一个词说,“就是他了。”
Aurehen……
艾尔痕……白昼之眼么?
爱因下意识的去看精灵半眯着的眼睛,它们在阳光下不自觉的微微收缩,显现出浅淡的天蓝色。
黑暗精灵的眼睛有着两套系统,可见光和红外光,普通黑暗精灵只会在出生时显露出眼睛在光线下的真正颜色。而在危机重重的幽暗地域,每一个精灵都会自动将视力调节在红外视觉,那血红色的眼瞳,成为了黑暗精灵的标志之一。
贵族以及法师在日常会点起微小的烛光,用来阅读或者书写,但就算如此,黑暗精灵依旧不习惯使用微光视觉,他们对于光线的憎恨一如憎恨他们白皮肤的表亲,或者两者根本就没有差别。
对于他们而言,地表是危险的,被巨大火球烘烤着的地方,每一个黑暗精灵从小孩子时起就受到这样的教育,他们坚信总有一天地表会被那恐怖的火球毁灭殆尽,尽管每个地表生物都知道,所谓的火球不过是太阳而已。
这也是爱因对精灵报以有限的信任的原因。
敢来到对于黑暗精灵而言比地狱更危险的地表,已经说明了这只精灵的处境。
——这家伙已经,无路可走了。
爱因还记得自己强制精灵直视着天空时,自那浅淡的眼瞳中滚滚落下的水色,沾染了精灵乌木色的脸颊,奇异的有一种脆弱的美感。
可也清楚的知道,那和精灵的情绪无关,只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已。
不过黑暗中血色的眼睛在白天居然是这么清澈的天蓝色还真是,讽刺么?这样清浅的天空一般的颜色,仿佛完全不会沾染上丝毫血腥。
自那之后,已经过了三个月了……呢。也不过是刚刚达到了勉强能在阳光下行动自如而已。
顺带,精灵拿起的书是《论精灵的姓名学——精致优雅与实用并存:你不知道的命名规律》
………………………………………………………………………………………………………
“我记得你们和精灵的交情非常不好?”是根本没有交情可言吧。可是这位,却给自己起了个精灵的姓。这还真是,该说心胸开阔么?这种话在黑暗精灵社会和骂人没什么两样吧?
“你是说妖精?”精灵半眯着的眼勉强睁了睁,看起来颇像是一枚白眼,“伪装而已。女神对于这种做法只会感到愉悦呢。”
你关心的只有女神么……算了,信仰是神圣的,哪怕信仰的是“那位”蜘蛛女士……
语意被扭曲的小贵族萎靡的低头,黑暗精灵和精灵的那些破事儿自己也不是很好奇……
事实上,由于有个对历史极端狂热的友人的缘故,爱因的确对此有兴趣,而人类能得到的资料只言片语,实在让人雾里看花。如今事主就在眼前,好奇心蠢动也不是他的错呢。
费瑞尔嗤笑,“你要是以为我们有更准确的历史可就大错特错,我们只会有看起来像‘历史’的谎言,还以为你已经够了解我们了呢,”乌木色肌肤的精灵一语道破天机,对爱因的幻想毫不留情的泼下冷水。
“‘最了解自己的总是自己的敌人’,不是这样么?作为精灵的敌人,你对他们了解多少?”捧着细瓷白底蓝花的茶杯,爱因的表情正经起来。
“那些傲慢的家伙么?”本身也被爱因贴着“傲慢”标签的精灵似乎又有翻白眼的趋势,精灵们成年之后外表就不再改变,直到死亡前才会急剧衰老,爱因从费瑞尔的外表完全看不出年龄,不过看他的表情,也许年纪并不大?不一定,那也许也是伪装么……
而抛去乌木色的肤色不谈,这只精灵五官生的一如表亲们一般精致柔和,因为身处幽暗地域而比高等精灵更矮小纤细的身材,苍白色的长发,天空色的眼瞳,要是能暂时忘记这家伙糟糕的个性,还是蛮合格的床伴呢。
打住——————
这家伙是盟友啊盟友,虽然现在还派不上用场,床伴什么的,难道真的要去找粉红之书?对自家图书室完全绝望了的人类贵族不禁抱头,对于那本传说中的禁书,是个男人都会有好奇心的。
自从和费瑞尔滚过一回床单就被严重打击到的人类贵族再度回想起糟糕的床上运动,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其实还是很爽的……问题就在这里,实在是爽过头了啊啊啊!!!
就这么着,在精灵无所事事的日子里的聊天又一次偏离目标,爱因不得不揣测自己的盟友是否是故意的——
对任何邪恶生物而言,被人了解都谈不上是什么好事。
不能急躁,慢慢来。爱因这样提醒着自己。
精灵的声音低低传来,“白昼之眼啊……”
是了,一向习惯红外视力的精灵现在,应该是在忧虑吧,从今以后,就必须生活在白昼了。
之前因为雨季的关系,这家伙一直在勉强自己直视阳光——虽然一开始是被自己强迫的,四季的变化,早晚的更替,温度的改变——对于幽暗地域出身的精灵而言,这些不但陌生,而且还要在自己面前不显现弱势,所以才总是这样漫不经心的表情么?差点被这家伙骗过去了呢。
“很美的眼睛,真的……”伸出手指,轻柔的触碰精灵的眼睑,“放心吧,是你这么强悍的家伙的话,一定可以的,你要相信自己。”也请相信我,最后这句,爱因并没有说出口。
精灵浅蓝的瞳孔睁大了些,无声的笑了起来,“真是的,我看起来这么让人不放心么?还有,你这个样子实在很难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