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小百科 挽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7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小百科
    挽歌(Elegy)
    是写给死者的诗歌。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
    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
    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
    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六朝时代,唱挽歌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显示其蔑视礼法、潇洒不羁的风度。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尽管他们并没有去选择自杀—死亡,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最大地发现的存在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他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生的存在。”(李泽厚先生语,同上)挽歌与挽歌诗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此。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第3卷,《傅雷译文集》,第7册,页415)
    因之,对生命消逝的咏叹便成为文学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一主题在我国中古时代的挽歌和挽歌诗中有着生动的表现,千载以下,仍然令人回味悠悠。
    挽歌的起源与发展
    挽歌的“挽”字,本作“挽”。《正字通·车部》:“挽,挽歌。”“挽歌”,也就是“挽歌”。“挽”的意思是哀悼死者。《风俗通义佚文·服妖》:
    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挽歌,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丧家之乐;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风俗通义校注》,页568~569)
    “绋”是牵引灵柩的绳索,又名引车索。《左传·昭公三十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杜预注:“绋,挽索也。”又《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郑玄注:“引车索。”挽歌由牵引灵车的人边行边唱。歌手分列于灵车两旁。陆机《庶人挽歌辞》:“灵轜动轇轕,龙首矫崔嵬。挽歌挟毂唱,嘈嘈一何悲。”(《陆机集·陆机集补遗》)歌手通常是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少年,称为“挽郎”。“挽郎”,又称“挽僮”。《艺文类聚》卷一六引晋人左棻《万年公主诔》:“挽僮齐唱,悲音激摧。”《宋书》卷一五《礼志二》:“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做挽郎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名声嘉美,英俊可爱。《世说新语·纰漏》四:
    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亦在其中。王安丰选女婿,从挽郎搜其胜者,且择取四人,任犹在其中。童少时,神明可爱,时人谓育长影亦好。……
    关于挽歌之起源,三国时期西蜀学者谯周以为出于汉初田横之门人。《世说新语·任诞》四五刘孝标注引《谯子法训》:
    有丧而歌者,或曰:“彼为乐丧也,有不可乎?”谯子曰:“《书》云:‘四海遏密八音。’何乐丧之有!”曰:“今丧有挽歌者,何以哉?”谯子曰:“周闻之;盖高帝召齐田横,至于尸乡亭,自刎奉首。从者挽至于宫,不敢哭而不胜哀,故为歌以寄哀音。彼则一时之为也。邻有丧,舂不相,引挽人衔枚,孰乐丧者邪?”
    此文下,刘孝标复云:“按《庄子》曰:‘绋讴所生,必于斥苦。’司马彪注曰:‘绋,引柩索也。斥,疏缓也。苦,用力也。引绋所以有讴歌者,为人有用力不齐,故促急之也。’《春秋左氏传》曰:‘鲁哀公会吴伐齐,其将公孙夏命歌《虞殡》。’杜预曰:‘《虞殡》,送葬歌,示必死也。’《史记·绛侯世家》曰:‘周勃以吹箫乐丧。’然则挽歌之来久矣,非始起于田横也。然谯氏引礼之文,颇有明据,非固陋者所能详闻。疑以传疑,以俟通博。”东晋学者干宝亦云:
    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汉田横门人作。横自杀,门人伤之,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晞灭,亦谓人死精魂归于蒿里,故有二章。(《搜神记》卷一六)
    第二,博通诸艺,富于才情。《魏书》卷七一《裴叔业传》附《柳远传》:
    ……字季云。性粗疏无拘检,时人谓之“柳癫”。好弹琴,耽酒,时有文咏。为肃宗挽郎。……
    因此,为皇室贵族或高官显宦当挽郎,这在中古社会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
    转自http://baike。baidu。com/view/501880。html?wtp=tt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