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语(随感) 无限思量——读《双城记》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32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无限思量
《双城记》。
很早以前便买来了,一直无心翻看。近日突然心血来潮,花了三日的时间阅读,感受到18世纪末的法国无限破败无限血腥的荒凉社会,昔日的劳苦民众全都伸出锈迹斑斑布满腥红的双手,掐断了所有残存的王室贵族的脖子。正如卡顿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群"从旧压迫者的废墟上兴起的新压迫者",这是"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后一个时代的罪恶",罪恶到人人只认得"复仇"二字,希望在那个年代被无声地埋葬于一片刀光剑影下的废墟之中。
西德尼。卡顿
这是整部作品唯一能够催我泪下的名字。仁爱无私。与其说他仁爱,倒不如承认这种仁爱是建立在一份私爱之上。因了他对露西炽烈深沉的爱,才会选择替查尔斯赴断头台的最终路途吧。毕竟,那是他爱的人的丈夫。"你所爱的人的生命"。这句话,是在说露西是他的生命,抑或查尔斯是露西的生命。我看到他的灵魂庄严地跃跃升起,唱出一支悠远的歌。因了这份足以为之舍生的爱恋,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使卡顿显得与周围铺天盖地的杀戮如此格格不入,为他的影子蒙上一层温婉的纱帐,傲视那群卑微的生灵。他是那么有才华,又是那么无可救药地不知进取,对生活抱有无所谓的漫不经心。我猜想作者本人对他的一切刻画,都是为了使他的轮廓愈加清晰,使他的灵魂愈加高尚,使认知他的人们愈加为之触动。
这真是一部绝世之作。庆幸没有与之失之交臂,同时又心存遗憾,颇有些相间恨晚的意味。不得不说,《双》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经典著作中最震荡心灵的一部,可以让我为之产生冗长的感想并记录下来。记得很久以前,在我还在读小学的某个年岁,曾被高尔基《母亲》结尾那一段慷慨激昂的就义之辞感动得落泪,小小的心灵尾随苏维埃革命的回声掀起一圈圈不平静的涟漪。真理不死。正义不死。人民不死。这是母亲最后的呼喊。
"真理-不死-!
正义-不死!
人-民--不死-!!
人群中回荡着悲切的哭声。。。"
是第一部对我产生影响的革命作品。那时的我,向来是读不进这类年代久远的异国书籍的,因而只模糊记得故事的背景以及壮烈的结局,至于整部书具体讲了些什么,早已幼年的记忆一并散落在风中了。现今的书市充斥着所谓的青春文学,那些幼稚的笔调和毫无新意的情节,带着包装精美的封面盛气凌人地站在一列列书最醒目的位置,发出自以为动人的苍白光泽。也有为数不多的喜爱的青年作家,他们是像我一样的孩子,有着对社会最虔诚的信仰和最现实的生活。他们的文字来自心里,孤独地,冷静地审视着身处的世界,带有属于孩子的忧伤和希望。七堇年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何其不是呢。因了这最遥远的梦想,才使得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昂首前行。
卡顿的生命,葬送在法国大革命纷乱的脚步之中。他没有见到若干年后那个真正自由的国度飘扬着怎样的旗帜向世界召示它的强大,他也再没有见到英国伦敦的索霍幸福美满的达内一家。但他又仿佛见到了这一切。卡顿没有死。"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虽死犹生,卡顿永生,仁爱永生。这便是狄更斯的"道德意向"。卡顿的灵魂穿越了几个世纪,从遥远的欧洲传遍世界的每一处角落,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安抚与赞歌。
看到整个世界真的实现了自由平等,他也便真的如一位先知了。
08。02。03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