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第一章 历史疑问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9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公元十世纪初——曾经辉煌灿烂的唐王朝已经走到了末年,统一政权分裂,国土割据,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直到十世纪中叶之后,宋王朝才逐渐统一了中原大地,重新形成统一政权。
    李璟(916-961),字伯玉,,原名李景通,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升元七年(943年)李昪过世,李璟继位,改元保大。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又为避后周信祖(郭璟)讳而改名李景。庙号元宗。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李璟死于961年,时年47岁。葬顺陵(今南京市江宁区)他的庙号是元宗,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历史课上,老师在讲述着唐朝的兴败,而认为期间的一个重要人物冯延巳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其人无非是投机取巧,攀权附势,结党为援,玩弄权柄,献媚取宠之辈。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他究竟忧愁什么呢?是忧外有周(后周)师日侵,内有朋党攻伐,还是愁政局风雨飘摇,国势岌岌可危?如果真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之士,内心里当真充满传统的忧患意识,他的所作所为就不应该是史书上记得这种样子;如果对国事毫不关心,对国家前途命运一点也不挂怀,只顾自己享乐、醉生梦死,他的词中似乎又不应流露出如此众多的愁思。读其词,观其志,察其行,冯延巳真是一个不解的谜。
    我怀着疑问请教老师,老师则拿出一本破旧的史书来,让我自己阅读,“冯延巳虽也是一名才子,但是,南唐确实实在他伴随李璟的三十年中逐步走向衰亡……最终王国与南唐后主身上。不过话说回来,冯延巳倒也真的是一个矛盾,一个疑问。不过,史书写的也不见得是真的,历史啊,也许只有历史自己本身清楚……”
    是啊,历史也只有哪些经历的人才知道,不是么?
    我记得,《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记载,徐温原本是吴国(南吴)的开国功臣,后来他渐渐掌握了吴国的实权,徐知诰是其养子,徐知诰本姓李,徐州人。后来,徐知诰篡夺政权所建国号为大齐,史家称之为徐齐。939年,徐知诰恢复原来的李姓,并改名李昇时,为了附会已灭亡的唐朝,把国号改为大唐,是为南唐。然而,《资治通鉴》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即以大唐为国号,并不认为徐齐曾经存在过。
    呵呵,有时候,史书不过是君王手中一种掩盖历史的手段罢了。
    所以,冯延巳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李璟,是为了这个被别人称之为佞臣的“小人”,两度命其为相……他们之间……
    独自一人背起行囊,前往李璟的南郊祖堂山的坟墓。
    提起南京的陵墓,人们自然会想到东郊明孝陵、中山陵,然而,在南郊祖堂山有座宏大的陵墓,这就是被称为“江南地下宫殿”的南唐二陵。
    钦陵规模较大,是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地表上部为一圆形土墩,周长170米,高出地面12米。墓室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十间侧室,全长21。5米、宽10米、高5米,为砖石结构。墓室门侧各有一个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武士像,**有彩绘的枋额、斗拱、立柱。后室顶端满绘日月星辰的天象图,铺地的青石板上凿出江河山岳的地理图,象征封建帝王所统治的天地。尤为令人惊叹的是,在两座陵墓后室的顶部,均绘制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天象图”。在这两幅一千年前的“天象图”上,画着朱红色的太阳、淡蓝色的月亮以及南斗、北斗等一百多颗星星,室顶正中的一片空白,则可能是银河的所在了。而顺陵,虽同属帝陵,但等级规制及建造质量都不如钦陵,难道真的是因为国力日渐欲下的关系吗?那为何,仍仔细的墓盖等地方刻着天象图?难道这是某种风俗?还是象征某种意义?或是怀念某种东西?还是希望死后能去某种地方?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