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路在何方 第二节 淘金机能淘金吗?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424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一个公司如果仅仅满足于小买卖的倒腾,永远不会有做大的机会。
这一点,郑明德心里很清楚。所以,他一直在寻找更大的商机。
然而,商机并不是那么容易寻找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就过去了。一年来,郑明德的公司没有什么大的起色。虽然,他坚信自己的公司有一天总会有转机的。但在转机到来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郑明德内心,开始忧虑、焦灼起来。
一年前,他决定办公司的时候,身无分文。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他依然还是一个穷光蛋!
难道就这样永远穷下去?
这一天,郑明德心情郁闷,手里没有项目可做,心里闷得慌,他便来到户外,想随便走走。不一会,他漫步到了江边,坐在江边上,望着江水,胡思乱想。
正是中午时分,太阳暖洋洋地照下来,落在江面上,波光耀眼。郑明德极目远眺,突然发现,这条江变得有些陌生了,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注视过它了,对它的印象,已经是很多年前留下的了。郑明德仔细端详起来,到底是哪里变了呢?江面像是比以前开阔了,水流不像从前那样湍急了,水质混浊不堪,明显不如从前那么清澈透明了。
郑明德的视线最后落到了沿江两岸的沙床上。那里到处晃动着农民淘金的繁忙身影,他们用自制的土工具,站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之中,不懈地淘洗着,冲刷着。显然,他们收效甚微,可他们依然干得满头大汗,兴致勃勃,俨然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这情景如此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
郑明德突然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于是一个少年的身影穿过时空的帷幕,向他缓缓走来。那一年,初中二年级的他,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手拿脸盆,站在冰寒刺骨的河水中,迎着太平河的波浪,淘啊淘……
没想到,历史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不同的是,从前的那个少年,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
这么多年来,童年的许多旧事,早被岁月冲淡,但这件事,郑明德只要一想起来,便历历在目。
望着淘金的人们,郑明德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浅浅的笑意。
他站起身,向沙滩走去。
走到近处,郑明德把目光落在哪些淘金者的身上。他看到,他们手上拿着最原始的工具,站在江水中不懈地摇啊摇!他们脸上虽然布满了汗水,却充盈着无限热情。透过他们忙碌的身影,他甚至触摸到了他们内心的质朴,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他想,他们付出这么多的热情与汗水,到头来能有多少回报呢?当年他自己冒着严寒淘出来的所谓铁沙,后来不也当作废品,扔在学校操场了吗?
一瞬间,郑明德被深深感动了。
汉中这块地方,被人们称为金三角,江沙的含金量非常高。秦岭之南、汉江两岸历来是陕西省的黄金宝地。早在唐朝,这里就被列为贡金之地,而汉中盆地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解放后,汉中地区发现的金矿达29处之多,其中岩金13处,砂金16处,由于砂金资源极其丰富,这里的淘金历史非常悠久。所以自古以来,当地农民就有淘金的传统,他们用自制的淘金工具,在汉江两岸淘金谋生。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鼓励搞农林牧副渔,所以淘金,成了当地农民谋求致富的重要手段,有的甚至是唯一手段。汉水沿岸,几乎每个村庄的农民都投身到了淘金这个副业当中。为鼓励农民淘金,国家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当地银行专门设有收购站,农民可以把淘到的金砂卖给银行,变为现款。
郑明德站在江边,入神地望着眼前这些忙碌的农民。看着看着,他突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制造出一种机器,比如就叫淘金机,用它来代替农民的手工作业。有了机器自动淘金,农民再也不会这么辛苦,就可以从这种苦活累活中摆脱出来,而且,收效也不会这么低微!
郑明德被自己这个突发而来的灵感激动不已,他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由农民想到了自己。目前,他的公司正愁没项目可做,如这个淘金机能做成,不失一个好项目。他粗略地算了一下,汉中沿江一带有不少的村庄,这些村庄几乎都在淘金,他们必然需要这种机器。如果每个村有一台的话,那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且,一旦做成了,销路肯定不限于汉中地区。
他从汉中,继而想到了全中国。目前的中国,有多少农民在淘金啊!如果更多淘金者都买上一台,那……
郑明德不敢再想下去了。
如果行的话,这绝对是一笔大生意。郑明德很快得出结论,
他问正在淘金的一个农民,你们一天淘几个小时?
七八个小时,太累了,干久了,人简直受不了!农民憨憨地答道。
郑明德随即与淘金的农民随意聊了起来。从这些淘金者的口中,郑明德又了解到不少信息,比如,农民干一天挣多少钱,一个村有多少人在干,等等。
整个下午,郑明德一直呆在江边,和淘金者们聊天,心情始终处在激荡之中。直到天色渐暗,农民们收拾行头,上岸回家,他还舍不得离去,好像一旦离开了这个地方,来之不易的灵感便会弃他而去。直至最后一个淘金者扛着工具,离开这里,郑明德才慢慢往回家的路上走去。
夜幕降临了,大地被笼罩在一片迷蒙的夜雾中。初春的夜晚异常寒冷,刚才的热闹景象如同一场梦,显得遥远而不真实。身后的沙滩,顿时坠入一片空寂之中,
这突如其来的寂静,令郑明德有些猝不及防,刚才的热情似乎也骤然降温。等冷静下来后,郑明德突然想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钱的问题!生产这样的机器,从实验到最后投产,肯定需要一大笔资金,而他的手头,仍是资金很紧!
怎么办?
江风疾速吹起,从郑明德身旁呼啸而过,带来一股逼人的寒气。
郑明德沿江而上,又回到了繁闹的街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坐在自己的小屋,郑明德依然沉醉在刚才的构想中,并且沿着刚才的思路继续往下想。他想,只要项目好,不会找不到钱。况且,自己是技术研究所。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个买家,与他一起合作,他出技术,对方出投资。
那么谁需要这项技术呢?
不用多想,肯定是农民,那些整天在江边拼命淘金的农民!
可郑明德也知道,农民个人是没有钱的,他们买不起他要做的淘金机!
那谁能买得起呢?
郑明德想到了乡镇企业。
从八十年代开始,神州大地逐渐到处都卷入兴办企业的狂潮中,几乎全民皆商。这股风潮迅速吹到了农村,于是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飞快地发展起来了。在经济发达地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企业,即使在汉中地区,乡镇企业也已相当普遍。1989年,全国乡镇企业的人数已达9300万,相当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总数。其中乡镇工业产值6100亿元,等于1983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到了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2。9万亿元!
但这些乡镇企业大多规模很小,多属小本经营。这倒正合郑明德的胃口,因为他这个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投资,如果是大企业,没准还看不上这小项目呢,恰好是这种小企业,反倒非常适合。
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郑明德便开始四处游说。游说的过程,是相当艰难的。这些小本经营的企业,要拿出十万八万来投资,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总是慎之又慎。对农民们的谨慎,郑明德相当理解。但郑明德告诉他们,这些钱不会白投的,肯定会加倍地回报给他们。郑明德还列出许多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他们一起分析市场的前景。
用尽了种种办法,终于说动了一家乡镇企业。双方达成合作协议,由郑明德出技术与管理,对方出钱与场地,共同研制生产淘金机。
淘金机很快投入研制。
郑明德根据比重的原理,设计了一种像洗衣机一样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不停地转动,经过淘汰,把最重的沙子留下来,这就是沙金。经过反复试验,这种机器的确能从沙子里淘出金沙来。
双方决定,第一批先生产10台,然后看市场行情,再决定下一步计划。
第一批淘金机终于生产出来了,并且很快就卖出了几台,效果反应也不错。
郑明德很高兴,这是他下海以来做成的第一笔最大的生意。他盘算着,汉江沿岸有多少人淘金者啊,如果他们人手一台的话,市场前景,不可限量,非常可观。
他和他的合作者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然而,就在这时,郑明德却遭到迎头一棒。
农业部发文下来,禁止农民乱砍、乱伐、乱淘金!因为农民私自淘金,严重破坏了江河的河床,使河流改变流向,破坏了生态平衡。
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早在道光年间,就曾出现过“淘挖沙金损毁田地”的事件,一些人只顾淘金增加收入,却毁坏了附近的良田。而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则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食物链与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因此,从清代到民国间,都曾相继出台过保护政策。如清代有官方禁令,民国时农会组织具有护林职能,如果乱砍乱伐,就要被罚款。
对农业部而言,这不过是许多文件中一份非常普通的文件;但对郑明德来说,这却是一个要命的文件。
看到这份文件,郑明德傻了。在经营之前,他想过种种导致亏损的可能性,却万万没想到竟遭到这种致命性的打击。刚刚燃起的希望,瞬间就被掐灭了,而且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
淘金机再也卖不掉了!除了已经卖出去的那几台外,其余的只能蹲在库房,与老鼠为伴。
投资了十几万元人民币,就这样变成了一堆销不掉的废铁!而且,从政策上,这个项目已经被彻底卡死,这意味着,成本永远也收不回来了。虽然这是集体的钱,但一个村办企业,每一分钱都是平摊在每个农民身上的,每一分钱都是农民辛辛苦苦挣下的血汗钱。作为曾经与农民朝夕相处过的郑明德非常清楚,这样的结局,农民是无法接受的。
郑明德的生活因此被彻底搅乱了。这是他经商以来最难的一段日子。他不但要承担事业上失败的责任,更可怕的是,他还必须承受农民们每天坚持不懈的、没完没了的讨债!
遭受失败打击的农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们发疯似的,每天来找郑明德,要他赔偿损失。他们质问郑明德,你说能卖掉,现在怎么都压在库房里卖不出去了?你得负责卖出去,不然,这些损失你得赔!
郑明德当然没钱赔。他只有给他们说好话,他说,当初自己做这事,也是一片好心,谁会料到有这样的结果啊!当初国家鼓励搞农林牧副渔,谁知道政策一会儿就变了呢!但农民根本不听他的,什么政策不政策的,他们不懂,也不想懂,他们只知道自己投资的钱打了水漂,这个钱一定得要回来,否则就得找郑明德拼命!
因此,不管郑明德怎么解释,都没有用。最后,农民急了,每天轮番到他家不停地去敲门,到后来甚至发展到要动手打人……
那一年,郑明德的日子过得惊心动魄。他被要债的农民驱赶着,东躲西藏,逼得都快要疯掉了!后来,他想法陆陆续续赔给农民一些钱,才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尽管如此艰难,有一个信念却始终支撑着郑明德,那就是他一定要成功,一定会成功!他想,我不会这么轻易倒下的,他的背后,还有许多人在看着他呢,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无论面对哪一种,他都必须站起来,继续往前走。世上的路有许多条,这条走不通,还有别的路呢!
转眼间到了1987年秋天。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但缤纷的落叶,却让郑明德感到了一种苍凉。从去年年初到现在,他的公司已经运作了一年有余。然而,几经波折,峰回路转,从开始,又回到了起点。
他的公司依然一穷二白。
他的前景依然一片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