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周天柱  第1章地图之谜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43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昆仑山,终年积雪,号称“龙脉之祖”。昆仑腹地,历来为千古禁地,流传着许多惊心动魄、光怪陆离的传奇故事。
    巍巍昆仑,山势峻险,峭壁丛生,气候变化莫测。几千年来,无人能深入昆仑腹地一探究竟。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昆仑山禁地婆罗峰东北约三百七十里,有一“不周峰”,不周峰上有一根高耸入云的“天柱”,名曰“不周天柱”,相传此柱下连人界,上通天庭。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2020年,中京地质学院公寓内。
    已经午夜12点,林正清没有丝毫睡意,仍在书房里聚精会神的看书。他的手中是一本已经泛黄卷边的线装书,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书很厚,他每翻一页都很小心翼翼,生怕翻破了,看的出他对这本书非常在意。
    林正清,中京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博士,师从中国地质大师丁建中院士,博士在读期间就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并获奖,是地质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希望之星。林正清性格开朗,喜欢运动和冒险,是学校登山队的队长,大学4年加上硕士3年,近7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队友们几乎征服了国内所有的知名山川,如果不是读博这几年转做研究,估计现在他也是流连在崇山峻岭之间。
    此时的林正清眉头紧锁,目光沉浸在线装书最后一页的一张手绘地图上。
    这是一张很古怪的地图,周边大片留白,中间是一个歪歪扭扭的用类似木炭圈出的不规则的黑圈,以黑圈为基准,在上方偏右的位置,又画了一个红圈。在黑圈和红圈之间,有一条歪歪曲曲的走廊状的标记,其行进路线用虚线和实线混合标记。而且每个虚实线交接的地方都标注了一个英文字母“D”,后面有一个红笔画的简笔的骷髅头,这样的标记有5处,看着这些古怪的图标,林正清陷入了迷茫。
    这本书里大大小小的地图有70多张,前面的都还正常,每一张都标记了一座山峰的详细信息,坐标、面积、海拔、峰距、植被、气候、动植物习性甚至攀登路线等都标记的明明白白。唯独这最后一张,没有任何文字性的标记,而且画的很潦草,乍一看像一个孩子随手在纸上的涂鸦一样。
    其实在林正清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这个遗憾正和昆仑山有关。昆仑山是林正清一直想要去探索的一座山,他和这座山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解之缘,他手中的那本古旧的线装书,就是关于昆仑山的记载。那本书,他从来没向任何人提起过,更没让任何人看过,除了他,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时光回溯到3年前。彼时的林正清,实在控制不住想要探险昆仑山的强烈欲望,欲以地质勘探之名带领学校登山队的队员北上昆仑进行探险。报告打到学校办公室,被校领导驳回。
    学校的意见是昆仑腹地山高峰陡,地势险要,气候多变,本就不适合一帮没有足够探险经验的学生去勘测。且历来昆仑为神秘之地,如果贸然进入,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保障不了。学校很坚决的驳回了林正清的申请,校方意见很明确,不会批准此次的勘测计划,不会提供相关经费,并且不允许以学校或个人的名义开展此次登山勘测计划,若有违反,以开除学籍处理。
    林正清很无奈,他知道,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他断无可能完成此次一探昆仑的心愿。登山设备、补给、救援都需要资金支持,而自己从4岁时便失去了父母,是奶奶含辛茹苦把他养大,自己能读到博士,还是多亏了学校对他格外照顾,不但免除他全部的费用,而且还出资资助他直到走上社会前的所有费用。林正清知道,自从父母出事,学校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在帮助他了,所以,现在学校反对这件事,林正清虽然心里万般不舍,但也决定暂时收起这个想法,不给学校添乱。但他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学校为何要以开除学籍这么严厉的处罚方式来极力反对这件事,想来想去他也想不明白。

    作者闲话:

    谢谢大家的支持!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