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辗转 千层浪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47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我从未想过一石波澜可以激起千层浪,可事实便是如此。
不消一日,也许还未一日。
就在我睁开眼,迎接今日的第一缕晨曦之时,千层浪便接踵而来,而引发这千层浪的源头,便是我手中的这一石波澜。
昨日来我这告密的太监小树子死了,死在一口井中,于是顺理成章的人们发现了他怀中那封告密信。
千层浪在紫禁之巅涌动,舆论焕然一新,莹嫔谋害皇孙,宫人茶前饭后的谈资陈旧沉寂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皇后妒害黎良媛。
莹嫔谋害皇孙是证据凿凿,盖棺定论,顶多是谈论罢了。
而皇后妒害黎良媛,只是一个太监的死谏,并无真切的信中所指的证据,于是引发了宫人们多发面的猜想。
正面的,负面的,千奇百怪。
宫人们议论纷纷,流言不绝于耳,大有越演越烈之向,比起莹嫔谋害皇孙有过之无不及。
庆幸的,这越演越烈的丑闻终究只是在紫禁之巅,皇宫之内,还未在庙堂朝野沸腾,在民间百姓翻滚。
试问若是一国之母如此不堪,那么国信以及皇室威严又何在,势必要动摇国之根本。
※※※
忍耐,静候。
那些都于我无关,我依旧每天闲适地在僻静的地方赏花,看尽万紫千红,安守一个位卑的妃嫔的本分。
我不想学着愚昧的宫人,自以才智过人,做着多番的猜想,那样徒劳的费力,且无根据。
现在为止,我亦无从知晓,小树子的话是真还是假。
在我所知道的,知晓真相的石头和死人,永远无法开口告诉我真相。
无知者无惧,就这样的一日又一日,我安然的度过。
我相信,流言终会平息,它不需要我去做些什么。
现在的皇宫,沿袭前宁。
它曾历尽十七代帝王后妃,惊涌过太多的惊涛骇浪,到如今,还是平寂了。
过去的到现在的平寂了,那么现在到以后一定也会平息。
需要的,只是时间罢了。
※※※
只是这谣言比想象的要烈上几分,已经半个月过去了,还是持而不衰。
于是二皇子不忍其母后含冤受屈,请命彻查此事。
查明,小树子因不服鸾凤承恩车谧妃的惩处,编排了弥天大谎,祸害皇后,陷害谧妃办事不力之罪。
二皇子萧湛的话,没有人不信服。
因为他威信何其之高,甚至盖过了他的父皇。
翻及史书:
庆贤二年十月初三,庆贤帝清心寡欲,登基二年来从未宠幸后宫,在群臣力荐之下,只好广纳秀女充裕后宫。
可庆贤帝一味沉迷享乐,横加赋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劳民伤财,使得宁国国库日益空虚,夏丞相夏侯渊屡次进谏无效,愤然辞官归隐。
夏丞相归隐后,庆贤帝变本加厉,更无心治国,贪官污吏横行,鱼肉百姓,百姓怨声载道,草寇据地为王,军阀如春后竹笋平底而起,战火硝烟隧蔓延宁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使得辉煌繁荣的宁国走向没落。
夏侯渊终不忍看到宁国灭亡,举荐了膝下一番有能的学生赴朝中任官,可却不得庆贤帝重用,其中一位斐岚的武将长相秀美,庆贤帝才提拔其为殿前侍卫。夏丞心灰意冷,立誓永不出瞵山。定国候萧鉴的二公子萧湛哀怜天下苍生,常四处募捐来救济那些穷苦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可深知不是长远之计,为救黎民于水火,毅然决定起兵起义。
庆贤三年一月十六日,萧湛举旗起义,相传北齐的第一面军旗出自萧湛启蒙老师夏候渊之女夏羽青之手。夏、萧俩家为世交,夏羽青和萧湛乃青梅竹马。夏羽青常年呆在闺中,闭门不出,喜吟诗作对,乃咏絮之才,萧湛视夏羽青为知音,而夏羽青自小就深深倾佩萧湛的才华和报负,俩人惺惺相惜,实乃令人羡慕的一对。而萧湛起义之后,夏羽青不顾夏、萧俩家反对毅然嫁给萧湛为妻,义无反顾的跟随萧湛起义。正冰寒地冬,百姓长久在官僚地主的压迫下,又颗粒无收,饥寒交迫,先前得知萧湛爱民如子,如今又见萧湛举旗起兵,在苏明洪书生的呼应下,尽数投奔萧湛旗下。
而此时,庆贤帝因殿前侍卫斐岚的失踪而郁郁寡欢,不顾天下黎民的生死,只顾四处寻找斐岚下落,有人揣测说庆贤帝喜好男风,斐岚乃庆贤帝的男宠。留言愈演愈烈,庆贤帝全然不顾朝中大臣反对,一心寻找斐岚下落。
庆贤四年六月初三日,夏羽青与萧湛遭视察民情期间草寇军堵截,坠入悬崖,生死不明。萧军军心涣散,宁军趁此机会追击,苏明洪力荐定国公萧鉴坐镇军中,局面才稍得控制。而此时,庆贤帝寻回了斐岚,与斐岚日日笙箫,亦无心战事。这无疑证实了先前庆贤帝好男风的留言,朝中重臣无不心寒。
就在此时,畏罪潜逃的王丞相王辅臣,乘乱而起,占领数城。
庆贤四年七月十日,时逢大旱,萧湛历经千辛万苦,回到萧军中,并带回大批兵器粮草,萧湛感念天下百姓苦难,分出粮草救济百姓。此举一出,百姓无不歌功颂德萧湛贤德,分散的草莽流寇,感念萧湛仁厚,纷纷投奔萧湛。萧军势力大增,敌对那些军阀们,不攻自破。天下渐呈宁军、王军、萧军鼎立之势。
庆贤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萧湛向王辅臣宣战,王辅臣部下汴京都卫范诚正直不阿,为官清廉,万事已民为重,颇得民心,萧湛与其交锋中。范诚骁勇善战且身先士卒,鼓舞的将士们个个视死如归,再加上汴京高峻而险要的地势,萧湛大军虽众,但也无计可施,俩军不分胜负,僵持不下。
萧湛心急如焚,军中一少将尹秋峰献计可游说范诚投诚,萧湛认为此计可行,于是便孤身前往汴京,对范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游说,希望范诚以苍生为重,范诚大为所动,更进言劝谏王辅臣萧湛得天下乃众望所归,军中粮草兵器将不日殆尽,败局已定,投降萧湛为明智出路。王辅臣无奈,隧对萧湛俯首称臣,投降萧湛。
庆贤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萧湛迅速整顿兵马,挥军北下,讨伐庆贤帝,与宁师开始了正面交锋。萧军齐心,有了范诚更是如虎添翼,一路势如破竹,宁师兵败如山倒。
庆贤五年三月二十日,宁师兵草缺乏,萧军克服严寒,直攻到宁国都城,庆贤帝无路可退,余一万人被萧军五十万之众困于北定城中。宁国老臣们传血书于夏候渊,言辞恳切,闻者落泪。夏家世代承受皇恩,夏候渊亦非铁石心肠,接血书后,破誓准备出山相助宁军时。可是就在此时,庆贤帝见大势所去,不愿多造杀孽,大开城门降于萧湛,跪于祖宗祠堂,忆自己一生罪孽,写下昭罪书,将自己的罪行昭告天下,拔剑自刎。
萧湛大获全胜后,前宁覆亡。
事后,创立北齐,萧湛更是本着百善孝为先,尊其父为帝,尊其母为后。
※※※
于是事情不了了之,流言终于平息,没有人再敢说皇后的不是。
皇上为褒奖其办事得力,划分肥沃封地,册封其为王,赐号宣。
于半月后,在宫中举行荷花晚宴,大宴群臣百官,后宫嫔妃,为其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