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潜龙(2)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2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人心的辩证法
汉王刘邦率领自己的军队抵达了南郑。
刚到南郑不久,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十分可怕的问题:他正在失去人心。
而掳获人心本来一直就是他的强项。这就更麻大烦了,如果自己的强势项目都要沦陷,那又怎么能够固本图存呢?
人心涣散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开始逃亡。
这种可怕的景象让他想起了那一年押送囚徒到郦山劳改的事儿,如果事态持续恶化下去,用不了多久,他的军队就会彻底瓦解。
此刻,刘邦穿越时空和“黎叔”(《天下无贼》中的贼首)找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人心的丢失,不是因为刘邦做得有多么不好,而是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坏。
南郑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而刘邦的士兵都来自于繁华的东方。当他们来到这偏僻的巴蜀地区,他们感到了不适,这种不适及表现为物质,也表现为精神。
这个鬼地方想出去喝个茶打个牌泡过妞过过夜生活都成了奢侈,实在是了无生趣。(估计是真的,要不然,人家刘禅当了皇帝,一出了巴蜀,就高兴得不想回去。)
物质条件的落后更伴随着巨大的精神焦虑,随后,他们自然就想家了。想家之后,他们自然就开始逃跑了。
当然,你完全可以这么说,大丈夫出来就是为了干一番事业的,不是出来享受的,老是想着家乡的那一亩三分地以及炕头上的婆娘,那纯粹是低级趣味。
你说得很对,这的确是低级趣味。
但你不能忘记,这世间的大部分人生下来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低级趣味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撼动的主流品味。如果在外面过得苦巴苦巴的,还不惦记起家里的婆娘孩子,那才脑子有毛病。就是项羽这样的英雄,不也老想着回到家乡摆阔吗?项羽都不能免俗,何况是普通的群众呢?
按我的观点,人们群众有低级趣味的权利,不让人家低级趣味,那是极大的残忍和不人道。
当然,人们群众也有崇高的权利,但这需要你加以正确的引导。
逃亡的人数还在增加,他们都唱起了思乡的歌曲。不但普通士兵无法忍受远离家乡的痛苦,连刘邦同志的高级将领曹参、周勃等人都吵着要东归了。
这一刻,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项羽”(染上东归情结)。
情况糟透了,连一向乐观的刘邦也感到了恐惧和沮丧。
然而,老祖宗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老子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关键就要看你的点化能力。
需要一个有眼光的人(最好懂辩证法)站出来指点一下了。然而,精通辩证法的张子房跟着项羽东归了,谁能够站出来点拨刘邦呢?
没想到还真有人站出来了。
当汉王刘邦看到绝望的时候,这个人却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韩信。(此韩信非彼韩信,后任韩王)
说实在的,我对这位韩信先生一向没有什么好感。在刘邦称帝后,这位仁兄驻守边塞,不但抗击匈奴无功,还带头反叛,和匈奴勾结,成了可耻的骨灰级“**”。
不过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评价诸位**同学,汪精卫做**前是个革命志士,韩信同学做**前的闪光点我们也不可否认。
韩信找到了刘邦,对他说:
项羽分封各位将领为王,而唯独把您分封在了偏远的南郑,这是对您的迁徙和贬黜。而您的将士都是太行山以东地区的人,他们无不日夜盼望着东归故乡,这就会影响您军队的士气,士兵逃亡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如果大王您加以巧妙的引导,这又何尝不是一件有利的好事呢?这是一个鼓舞士气的绝好机会,如果您现在就向他们宣布,您将率领他们东征,借着他们渴望东归荣耀故里的心愿,士气将会变得日益高涨,军队的战斗力也会变得极高,您的大业可图也。
点石成金,刘邦终于开了窍。
刘邦说,小子,有两小下子嘛,我看你是一块可造之才。好好干,将来我在关外发达了,忘不了你今天的点拨。(沧海注:按照《汉书•高帝纪》的记载,这个谏言乃为大将军韩信所献,此处采纳《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沧海本人也倾向认可《史记》的记载。)
采纳了韩信的谏言之后,刘邦马上在军队中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
他在军队中组建了很多政工小分队,宣扬汉国今后的发展战略,告诉各位想家的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灰心,你们想东归,领导是知道的,也是理解的。领导不但支持你们东归,而且愿意帮助你们以荣耀的方式东归,到时大家都骑着高头大马回去见各自的老婆孩子,好不好呀?
这当然好,傻子都知道。既然领导都答应要带领我们回去,有奔头了,我们还跑个啥呀,继续跟着汉王干革命呗。
要想风风光光地回家,当然就要好好为领导卖命,对于这一点,傻子们同样知道。
涣散的人心重新凝聚了。
可怕的逃亡事件也宣告结束了。
这是辩证法的胜利。
我早就说过,干革命离不开哲学,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