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5清宫的规矩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59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015清宫的规矩
上什么课呢?自然是谙达该教导的课程。
按照大清的祖制规定:有皇子出生,不论嫡庶,一堕地,就有保母抱出去,交到乳母手上。
一个皇子照例有四十人伺候:保母八人,乳母八人,此外还有什么针线上人、浆洗上人、灯火上人、锅灶上人。
等到绝乳后,将乳母去掉,只留一两个继续侍奉,空出来的位置,增添宫内小太监若干人作为谙达(满语师傅、伙伴的意思)。
小十四身边留下来的乳母,就是费莫氏和另外一个孙氏。
这时就要教他怎么吃饭、怎么讲话、怎么走路、怎么行礼。
六岁时,要准备好小帽子、小袍褂、小靴子,教他怎么跟着大人站班当差。要开始上学,即到上书房念书。
天刚刚亮就要起床,梳洗打扮完毕,入乾清门,和诸王爷们一起站在皇帝前面。
有时大殿的门槛太高,皇子跨不过去,就由内侍小太监举着放到门内。
皇子刚一出生就不与生母相见,每年的见面是有固定时间的,即使见了面也不能胡乱多说话,更不能像民间那样随时随地地相亲相近。
这是康熙定下来的规矩,不过那是小十四出生之后的事情了,所以他才能在德妃跟前长大,而母子俩同样住在永和宫里,敏嫔才能跟十三阿哥时常见面,要是像十三公主那样,归宜妃抚养长大,就惨了,敏嫔一共才见了十三公主几次面啊?所以敏嫔对德妃侍奉非常用心,也十分感激。
而按照规定,等皇子长到十二岁时,又有懂满文的谙达教国语(即满语)。
十四岁时,还要教给他弓箭骑射。
皇子通常长到十六或十八时就要结婚,如果父皇还在位,则一起居住在宫中俗称阿哥所的地方;如果皇帝已经死了,就要领着他的生母和妻子到新皇帝赐给他的府中分开另过。
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后宫女人都是不一定非要圣宠,但是绝对想要生个儿子出来,就算儿子不出息,继承不了大统,可是在日后,有机会出宫,受到亲生儿子的奉养,当个太妃逍遥自在,所以宫里的女人们十分想要个儿子。
当然如果是先皇的嫡皇后就不必这样,因为她的儿子继承了宝座,她也升格为太后啦。
所以皇子从襁褓到成婚,母子相见的次数也不过百余次,又怎么会有什么感情可言呢。
而皇女和她生母的关系与皇子比较更为疏远,从落地到出阁嫁人仅有几十面,就像是德妃跟五公主这样的都少见。
更让老百姓惊讶的是,每个格格一出嫁,就赐给一座府第,不和她的公公婆婆一起居住,她的公公婆婆想见一见儿媳妇,必须行见皇帝的大礼,谁让这是公主呢。
而且驸马(清称额驸)只能居住在府中靠外的房间里,格格不宣召,额驸就不能过来一起睡。
每宣召一次,格格和额驸还得费无数的周折,才能够相聚,这方面的权利都在保母,即民间所说管家婆的手上。
格格如果不去贿赂保母,即使宣了召,保母也会多方阻挠,甚至于直接斥责格格无耻。
芸芸众生中,每人的福分是有多寡之分,但绝没有无限的。
在这方面享受到了无限的恩宠待遇,也就意味着在别的方面更大的缺失与遗憾。
侯门深似海,皇宫大内冷酷森严。
这些年幼的皇子公主们很难得到其他孩子享受的舐犊之情,手足之谊。
公主出嫁时,皇帝赐以专门府第,不与公婆同居一处。
公婆见儿媳须行君臣之礼。驸马居住在公主府外舍,公主不宣召,驸马不得相见。
每宣召一次,公主、驸马须耗费大量开支才得相聚。
负责宣召的是随公主陪嫁的保母,俗称“管家婆”,她的权力非常之大。公主如不贿赂讨好保母,即使宣召,在保母的重重阻拦下仍见不到夫君。
公主大多柔弱之人,入宫见母亲亦不敢曲诉,不得进言。
可见,清代公主的命运十分悲惨,大多因害相思病郁郁而终。
清代公主生育子女的凤毛麟角,驸马子女几乎均为侧室所生。
如果公主比驸马早死,则将驸马驱逐出公主府,公主府房屋器用全部收回充公。
清代惟一幸运的公主是奕詝独女……荣安公主。
荣安公主许配给了瓜尔佳氏固山额真符珍。
然而,由于得不到保母的“照应”,荣安公主与丈夫一年多不曾见面。
一日入宫,荣安公主跪在父亲面前请命曰:“父皇究将臣女嫁与何人?”
咸丰帝云:“符珍非尔婿耶?”
公主答道:“符珍何状?臣女已嫁一年,未之见也。”
上曰:“何以不见?”
公主曰:“保母不使臣女见也。”
上曰:“尔夫妇事保母焉得管?尔自主之可也。”
荣安公主得到父亲的指令,回府立即斥退保母,召见符珍。
从此夫妻俩才过上恩爱的生活,生有子女数人。
皇子的地位虽比公主要高,但孤独同样时刻伴随着他们的童年。
皇子们的学业功课十分繁重,或许这能使他们暂时忘记孤独。
但是李德全告诉他们俩,满清皇室的王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
因为他们俩马上就要去上书房读书了,故而李德全今天讲的规矩里头就有不少关于上书房的,俩小孩这才知道,上书房有多苦逼!
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惟一的太师授课。
第一堂课就是文学。
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并坐下。
如果功课记熟了,一个学生会把书放在太师面前,然后回到座位反复默记。
如果功课没有背熟,太师会叫一个在场的太监拿一根教鞭来,再做一次正确的示范。
每位皇子由八名学生(满族语”哈哈珠子”,当然,这是翻译后的名称)陪读,他们要与王子学习同样的课本。
更加严厉地训诫后者是必要的,皇子如果背不上来,哈哈珠子就要代他挨教鞭。
但另一方面,如果皇子与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他们也会受到嘉奖或得到奖赏。
对最桀骜不驯的皇子,作为最后手段,只有让他自己挨教鞭。
尽管太师多数时候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但实在忍无可忍,也会把他带去见皇上。
这时,清帝会命令一个太监拧他的脸。
这让小十四想起了一个传说,据说当年的慈禧皇太后,就是用这一方法处罚已故的同治皇帝,让他好好进学。
而这个事儿,是他去旅游参观的时候,听导游提起来的,算是轶事吧。
皇子们汉族的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做作文。
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学习满族通古斯语和蒙语,有时还要学习地方方言。
接下来的课是在“谙达”(满语,骑射教练)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
击剑、摔石,年轻皇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
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玩牌!
这一点执行的很严格,赌博,是皇宫里最最严令禁止的活动,除非是年节的时候,平时决不允许出现。
据说是怕他们玩物丧志。
清代皇子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
他本人就重视教育本族子弟,广设学校。
到清太宗时,皇太极曾下令:“今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所以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当时设置的弘文院,其职掌之一就是由大学士来给皇帝、皇子以及诸亲王讲学。
清朝统一全国后,皇子教育在制度上更加正规、完善,逐渐建立起上书房皇子教育制度。这一制度是清代皇位继承制度变革的产物,即为清人昭琏所说:“本朝鉴于历代嫡庶争夺之祸,永不建储,皇子六龄即入上书房读书。”
十四阿哥知道,清朝之前的皇位继承制度,一般都遵循宗法制的原则,即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
但从雍正皇帝起设立的密储制度,不再像往代那样拘于立嫡立长,而是由皇帝从经过严格教育的众皇子中挑选嗣君,这样就使每一位皇子都可能“缵成大统”。
虽然现在还不是他亲哥哥当皇帝的时候,但是小十四已经聪明的看出来,哥几个已经不合了。
现在风头正盛的是太子二哥跟大阿哥。
但是三阿哥现在也悄悄的冒了头,他以学习好而著称,并且礼敬师长。
自己的亲哥号称“太子党”,半个嫡子的身份,对太子而言是个听话的好弟弟。
五阿哥学习偏科,他是皇太后养大的孩子,蒙语很流利,汉话一句都不会说,读书也是磕磕巴巴的,不过他摔跤不错,估计是在皇太后那里开了小灶。
六阿哥早早地夭折了,也是他亲哥。
七阿哥腿脚不好,读书一般,隐形人似的,可也是最没有威胁的人。
八阿哥读书不错,就是字儿不太好,每次康熙来都要看看他的字,也算是另类的关注了,他是惠妃娘娘纳拉氏养大的,所以天生就归到了大阿哥的阵营里。
九阿哥跟十阿哥一样大,只是差了两个月的生日,现在也在上书房里头读书,被八阿哥拉拢了过去。
至于十一阿哥,因为体弱多病的关系,虽然到了年纪却没有搬去阿哥所,一直住在他亲额娘郭络罗氏宜妃的宫殿里养病。
十二阿哥则是定嫔娘娘万琉哈氏,这跟春常在不是同一个人,只能说是同族。
是苏麻喇姑抚养的孩子。
如今也在上学了,学业平平,但是国语不错,从小苏麻喇姑就跟他说满语。
清朝的国语是满语,其次是蒙语,汉语是很普及的语种,就连皇帝的遗诏,都是要写上三个语言,才能算数。
这些都是李德全告诉小十四跟小十三的:“两位小阿哥马上就要满六岁了,到时候,也算是个小大人了,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都得清楚。”
别看李德全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但是这二年来,小十四没少带着小十三跟他套近乎,小孩子卖萌谁扛得住?
太监也是人,小十四对他亲近,却不拿他当奴才看,李德全这样的人精能感觉不到?
小十四又十分聪明,结合他上辈子那点可怜的知识,加上李德全提供的消息,他比小十三更清楚清宫里的规矩和状态了。
作者闲话:
江湖有话要说:其实看了宫里的规矩之后……江湖只想说,拜拜了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