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水井 桑陌遐思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2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桑林隐隐,远天明明。
一群少女走在殷商朝歌或西周镐京城外的桑陌上。
古老的夕阳斜照,宛如青铜器斑驳的余辉;桑条婀娜,宛如她们妙曼的身姿。她们和唱着:“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歌声,一路上嘻嘻哈哈的说笑着采桑归来。不知哪一个说了谁一句“桑中之约”的话?惹来一阵微怒,羞红,接着便是一阵打闹,欢笑……。然后,趋向于平静,复而,又有歌声在唱:“陌上桃李色,采桑缓缓归……。”
这是一幅三千多年前的采桑归来图,象那一幅幅出土的丝绸之画,传之久远,却依然那么鲜明,那么栩栩如生。
蚕桑之事,丝绸之织何人肇始,又发端于何时?一说是:“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史记》)。”;一说是“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通鉴纲目》)”当然这只是神话。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确认丝绸发源于我国,它的源头至少可以定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可能比这还要久远。
《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执养宫事。”
每年夏历二月(还未开始养蚕),我们的先人,就要在河边恭敬地等候着一群显赫的女人来到,她们是商,周天子的王后及妃子。河边,筑有坛宫。就象天子要亲耕一样,天子耕一垅田,以示重视国本。她们也要在这里进行亲蚕之礼,亦是表示国体。
她们一早辛苦地来到坛宫。她们鲜亮端庄,穆穆以候,等着太阳出来。并进行占卜,卜得她们中之吉者(这里要注意,不是王后,而是她们中之吉者),让她进入蚕室,奉蚕种浴于河水中,以示为天下先。
古之后妃臣妾必有公桑蚕室,亲自采桑,养蚕,缫丝,纺织。
这是一种多么圣洁而又亲民的礼仪和风俗。
桑蚕纺织是我国古代妇女除家务之外的主要劳动,因此桑林蚕室便有了一种女性在即有的柔美,也有了一份朦胧的幽密的情感氛围。多少少男少女在那里相识,又有多少少男少女“人约黄昏后”的在那里相会。月影朦胧,桑影婆娑,演绎了多少天长地久的情爱故事,都刻写在了那不朽的《诗经》和《汉乐府》里。
“陌上桑未开,赠我鬓上钗。花下抟一笑,翠叶羞印腮。”这少男少女的羞涩,情窦初开的欢愉,表现得多么细致健康,又表现得多么鲜亮完美。最有名的自然是《陌上桑》,那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孩,以她的机智聪明,委婉地拒绝了一个外国使臣的调戏,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从而使我们的采桑女子因她的形象而显得熠熠生辉。
《诗经》中有《桑中》、《氓》、《将仲子》、《十亩之间》、《七月》……等等诗篇,从中我们都能看到她们的秀美身影。历来的民歌里曲里也有她们的欢声笑语,“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情日暖慵无力……”。她们劳动着,她们渴望着爱情,她们怀着“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竟得共成匹。”的对美满婚姻的憧憬。走在公田私田的阡陌井田上,柔柔地飘荡在绵绵不绝的二十四史里……。
采桑女是那一时代(我们的上古时代)最美的女子形象,她们好象为桑而生。“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她们有着桑的婉约,又有着桑的柔韧和青春。
采桑只能在晨昏之时,日中不能采桑(要欲旦暮,而避热时)。因为有“不避日中,条叶干枯”的说法。所以每到黄昏夕暮,便有一群群妙曼的少女走在河干桑陌上,她们挽筐携筥,欢歌载语,宛如一群仙子,飘向那一片幽幽暗暗朦朦胧胧的桑林……。夕阳映照着她们,让人想起那一方方秦砖汉瓦……。
这是一种怎样的妙曼?这是一种怎样的韵律?透过数千年的时空传递过来,依然飘在我们面前。是她们创造出了另一种五千年来有别于男性阳刚的柔美,是她们构筑起了我们故国另一种至情至纯的充满柔情的家的情结(桑梓即家)。是她们怀着对生活的渴望和憧憬,辛勤地劳作,将自身的柔美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起来,创造出我们这个世间所能认可的另一种最纯美的生活场景和诗意。款款地行走在桑陌上,渐渐地消失在那远古的淡淡暮蔼里,而归之于苍茫……。以她们自身的庄典和活跃的生机,创造出了那一时代在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辐射到今天,面向于原野,面向于世界,去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