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语 杂·记 (第三日)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01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我很庆幸这几天封推的是这个短文手札,要是某个我自己也糊里糊涂的长篇的话,大概我是会疯的。关于我自己嘛,我倒是一直一直有话说。怎么说,活过了这十几年了,自己的事情大概还是能看的通透的。当然这也是我的自我陶醉,因为很多人都说过我,每一个眼中的我好像都有那么一点不同。倒不是我变换多变,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记得刚来大学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我一贯地都表现的很独立,少了大孩子应有的可爱。我室友的妈妈们都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女孩子,能相处就好好相处……”眼神里的嘱托和担忧像是激射的火花一样四溅。当然,这是我们混熟了之后,大家都觉得去哦其实是最好相处的一个时,她们才敢告诉我的。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无语问苍天,并且对我的性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然后就对我妈妈的教育理念开始大感佩服了起来。因为我小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总是在哭,所以,我的老妈一直把我按早坚强独立的方向培养。更是在我初三这样的紧张时刻,趁我不备在冬装的掩护下,为我生了一个绝对是同父同母的原装妹妹。那时的心情是另一个无语问苍天。不过,在战争了一段日子之后,日子还是桥归桥路归路的这么一直走过来了。责任感这东西我不知道有没有在她的培养下诞生出来,反正其他的东西,比如生活技巧这样的琐碎事情我倒是学了不少。高中时候的生活是,虽然四个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吃饭会吃出三种花样,洗衣服会洗出三个不同的批次。我在学校打发一天的伙食,早出晚归地过两点一线的高中生活。老爸做饭,他和老妈一起吃。而我的小妹妹,不定时的补充能源。衣服的话,就是三个能洗衣服的劳力各洗各自的,小妹妹的衣服老妈洗。而我的老妈还是一个摒弃洗衣机这样东西的划时代先驱,重视手洗。老爸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丢进洗衣机就了事了。我不可以,我必须养成一种手洗的习惯,因而没有在衣服战争的硝烟中幸存下来。成了“衣奴”。所以,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在上大学的时候,看见两个人蹲在地上研究鞋带与鞋究竟应该怎么产生关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事情。
抛去那些让我略微有些郁闷的性格认知,我觉得我还是蛮好相处的人。对外原则和毛爷爷的原则一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内的原则就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我绝对不会骗我的人,却最讨厌我的人骗我。”我是一个绝对容不得背叛的人。孔老夫子提倡的仁义与和谐,在我这完全没有贯彻。我拿不出张无忌包容周子若的胸襟与气度,我就是一赵敏,为了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其实,有的时候让人鄙视又能怎么了。受益的始终是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几句闲言碎语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大部分的恶意评价都是因为评价者本身的利益丧失,或者是评价者本身就是一个以说长道短为己任的长舌。前者的话,把好处摆在他面前,所谓拿人手短,一下子他就会闭嘴,没准还会达成一种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当然这样的关系要是维持起来的话,总是会危及四伏,时刻担心的。)要是后者的话,大概制造流言蜚语就是他们的爱好,这是任谁也没有办法的。也只能说一句时下已经不流行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爷爷要是知道的话,也许是要叹气的。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
不知道是为什么,我比较喜欢和网上的一些朋友聊天。而我也不是那种在现实社会四处碰壁的压力主义者,所以基本上我在网络上会一直坚持说实话。我不觉得我有什么撒谎的必要。而且我一直是个很小心的人,姓名,身份证……这些机密信息我是会守口如凭的,至于其它的,基本上我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了。没有必要捏造那些有用没用的东西来武装自己的自尊心。自信这样的东西我在现实生活力一点也不缺少,没有必要把它看得比开心农场的菜还要紧。所以,偶尔看动画呀电视呀上面那些在网络上迷失的人互相吹嘘的画面,我就觉得他们落后得可笑。每当有什么被网友所骗的社会新闻,我就觉得他们天真的可怜。该小心的时候就小心,但是不一定要骗人。我一直一直坚定地说着那些我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现实给了我足够的自尊与自信,用不着我煅铸那些虚伪的甲胄。
和网上的朋友聊一聊,纯粹只是为了说一些我很想说,但是在现实的生活里说了会很不安全的话。也是为了了解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身边以外的部分。能坐在家里就了解这个广大的世界时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我也喜欢听那些朋友说着自己的无奈和想法。大家在彼此的交流里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有一些资源还可以共享,这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这也是种蛮脆弱的关系。只是凭借着两组数字的编号开始交流,如果哪天这组数字消失了,就麻烦了。不过,也正是这样的如履薄冰才显得这样的交流那脆弱的美好。倒不是我的审美观处于一种病态的边缘,而是我一直相信着,坚定的过着我希望的生活。这样即使失去了什么也不会觉得遗憾。
~~~~~~~~~~~~~~~~~~~~~~~~~~~~~~~~~~~~~~~~~~~~~~~
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
And-the-evening-and-the-morning-were-the-third-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