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杂绪  辞暮与昔——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文化变化及反思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384  更新时间:09-04-13 17:5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辞暮与昔——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文化变化及反思
    摘要:俗语有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载年华已逝。辞暮与昔,大抵是说,与昔日的文化作别。而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我在此诺诺然“浅析”一番,反思三十年后的我们有何变化。
    关键词:文化;变迁;反思
    (一)文学文化
    当今大学文学层出不穷,能人辈出。校园文化快餐的兴起,使大学文学文化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还是思考层面上都呈现出多元化,新颖化,潮流化的趋势,开放性自由性日益增强。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可以,都能拥有属于自己创造文学作品的空间。而三十年前则不然。
    改革开放初期,大学文化正是朦胧诗,学校诗风靡一时,席卷整个文学界的辉煌年代。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等等杰出的诗人作家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留下的《稿纸上的月亮》《致橡树》《黑眼睛》《春天,十个海子》等传世名著至今广为流传。
    不得不承认,虽然当今大学文学文化有高速传播,信息丰富的优点,究其思想深度,文化内涵及积淀都是让当今许多即便已经“大红大紫”的青年作家们望尘莫及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二)精神文化
    改革开放前十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异彩纷呈的阶段,因而大学的精神文化方面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西方文化热”。尼采的超人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哲学,马斯洛的心里哲学等等,均是大学生们竞相追捧,研究学习的对象。
    90年代初期,大学生们逐渐从“西方文化热”中冷静过来,“传统文化热”“领袖热”“寻找**现象”“邓小平理论热”之类又相继出现。
    时至今日,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已经很难用只言片语总结。单说近年出现的精神文化,官方的有“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民间的有又“非主流”“主流”之分,其趣味化,多样化,创新化早已远远超出我们每个人的想象。
    且不论这种现象利大于弊抑或弊大于利,我们每个人在选择所追求的精神文化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随大流,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才能真正找到适合我们的精神文化流。
    (三)实践文化
    说到实践,几乎是所有老师家长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的一个词。而“实践文化”一词并非我有意标新立异。当一种社会存在呈现普遍化的特点,并蓬勃发展时,将其上升为一种文化亦无可厚非。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实践文化的变迁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80年代,前文已提到,正是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热潮。因此,出国热的实践文化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文凭热,经商热(伴随社会上的下海热并行),从政热也是许多大学生热心的实践文化。
    90年代于今有许多相似点,例如社会实践热,计算机热,社会挂职热云云。相较80年代不难看出,此时的实践文化实践性和现实性要显著的多。
    而到了近年,考研热,考证热,社团热以及村官热在其间占据了主导地位,相信各在校大学生们对这些热门实践文化一定不陌生。
    实践文化归根究底要从实践中得来,因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避免盲目单一选择实践文化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最后,在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文化变迁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真正的文化,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当今的过去的,一定有其存在的必要和道理。我们所要做的,是发展,创新和传承,不可对过去多于依赖,亦不可盲目排斥。
    王国维先生曾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暮花辞树”,应是如是。
    参考文献:仇道滨《感性与理性交织下的“文化自觉”》
    
2022,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