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清廷枢机大臣的人事更迭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323  更新时间:21-06-03 16:4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一
    关于两宫垂帘,根据《清史稿》记载: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奉两宫皇太后御驾养心殿,垂帘听政。
    先说两宫皇太后。
    咸丰帝驾崩后,孝贞显皇后与孝钦显皇后两宫并尊:尊孝贞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称东太后;尊孝钦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称西太后;
    慈安,钮祜禄氏,咸丰帝皇后,无子;
    慈禧,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两宫归政于清穆宗,第一段垂帘听政结束,首尾为时十三年。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驾崩,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即位,两宫第二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亡,至此,两宫二次垂帘听政结束,首尾共计八年。
    此后,两宫垂帘听政变成慈禧皇太后独自垂帘听政。
    话说,在两宫垂帘听政之后,最初阶段,清廷的枢机要务由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统领。其他参与机务的大臣,其中的一二位是作为主笔来使用的,其余的都只是参赞而已。这也是为了权力的集中。在内廷,由两宫定夺,初期实际是慈安皇太后最终拍板;在外朝,虽有参与机务的大臣数人,说话最终算术的,也就一人而已。初期,这个人当然就是恭亲王奕訢了。
    恭亲王奕訢及诸位参与机要的大臣,就是所谓的军机。
    除了早先进入军机的几位较为贵重外,后进参与机要的大臣,也被称之为打杂军机。
    打杂军机所能做的主要事务,也就是拟稿而已。
    为什么要进行权力的集中?
    原因就是:
    如果不集中权力的话,诸位军机意见不同,七嘴八舌,最后只能徒增纷扰,荒废时日,一事无成,结果可能会出现纲纪废弛、不整饬、不严肃的情况。
    制度之所以如此设置,就是考虑到了其上述有利的一面,也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当然,须知,权力的集中也有其非常糟糕的一面。
    按照物理学的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正向作用力有多大,逆向的反作用力就同样有多大。
    权力集中的反面作用,就是:
    权力一旦集中在贪、残、酷、虐者的手中,必然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历史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处不赘。
    对于权力集中后的反作用的抑制,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其实只有法律一条。
    但是,在真的使用法律时,往往是场面已经很难收拾了。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祈祷,祈祷合适人物的出现,而且要保证合适的人物一直不断档。
    这就是制度的悲哀。
    枢机要务的组织与处理如上所述。
    当然,清廷京师各部院的情形大约也是如此。
    枢机大臣中,主笔者一般表达的都是统领大臣的意思,所以,不明白真相的人,还以为主笔就是主事的统领大臣,其实不然。如上文所说,主笔一般都有一二个人,统领大臣,大多数情况下,肯定只有一个。
    恭亲王奕訢统领枢机时期,主笔大臣大体如下:
    清德宗光绪初期,是由文文忠(瓜尔佳·文祥)、沈文定(沈桂芬)主笔的。
    瓜尔佳·文祥,光绪帝继位后,晋武英殿大学士;他被认为是一位勤勉正直的政治人物,为官廉洁,私生活朴素;在推动“洋务运动”以及与西方的外交事务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五月病逝。
    沈桂芬,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以本官协办大学士;他遇事持重;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文祥辞世后,他以熟悉当时清廷面对的外部环境著称;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卒。
    (未完待续)
2022,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