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朝的京城京官是如何娱乐消遣的?他们与伶人和伎女可以交往吗?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43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据笔记作者何刚德说,他曾经被龚蔼人方伯邀约,在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家里吃过一道非常特别的菜肴,味道最美,记忆深刻。
    何刚德说,那道菜的名字叫真珠笋。菜的原料的获取,就是在高粱(蜀黍)刚出穗时,摘取穗上的如小珠子一般的颗粒,然后,拿来烹调。烹好之后,吃起来鲜嫩爽脆,非常可口。
    后来,笔记作者何刚德在江苏、江西做官时,因为官署的后面都有菜园子,而菜园子中就种有高粱,所以,他也让厨师模仿,烹制过真珠笋这道菜。当时,为了采集一盂的原料,半个菜园子都被踏破了。看来,这精细的菜肴,吃起来,还真是费材料、费功夫啊。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大家都知道,相对而言,京官是比较清苦的。所以,京官的消遣,就只能以“排酒”的方式,一次花费,也就是不到四两银子。
    京官选择“排酒”来娱乐消遣的原因,除了花费较少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下处很是清雅。
    夏天的时候,下处备有清凉的竹席,稀疏的竹帘;可以观看对弈,而且,还备有冰碗冰盆,可以吃到冰镇的藕片、冰镇的西瓜,所以,那是消暑的好去处。
    冬天的时候,在下处可以围炉赏雪,那整个房间都是暖烘烘的,绕座都是唐花,清香扑鼻。
    据说,在下处这样清静幽雅环境中,常常让人产生乐而忘返之意。
    像姑们除了唱曲之外,还各有技艺:有人擅长画画,有人达理知书,有人清楚时事,有人明白掌故……总之,他们都有各自的特色与长处。所以,学士文人们也都非常乐意与他们交往。
    京官去下处,并不是因为京官们通晓音律,也不是因为京官们喜欢曲歌,而是因为像姑们是可以交流艺术、讨论掌故的对象。
    但是,须知,去下处,一般都是十分清闲的衙门中的京官年轻时的行为,等到权高位重、或者上了年纪之后,那些京官就不会再去下处娱乐消遣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来是身份年龄的受限;
    二来也要注意观瞻,减少非议。
    曾经听闻,说是潘文勤(祖荫)平常最喜欢一位善于唱昆曲、又擅长画画的伶人朱莲芬。等到他担任侍郎之后,便不再前往下处,不再与朱莲芬接近了。但是,到了年节,朱莲芬会前往潘文勤寓所叩头贺喜,潘文勤一定会在袖中放上二十两银票,出来亲自交给他。一见之后,两人便别过,直到老年,都一直如此,交情不曾衰减。这在京师之中,还被传为佳话韵事。
    总体而言,伶人的风雅,在很大程度上胜过了伎女的妖冶。所以,朝廷虽然有明令禁止,不许京官与这二者交往、接近,但是,在现实生活下,面对这二者时,官方的处理方式、京官的处事态度还是差别很大的。
    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江山的变迁,下处逐渐消失不见了,倒是伎寮,反而大大地兴盛繁荣了起来;到了后来,伎寮周遭,常常是车马盈门;到了后来,京官们也毫无忌惮前往伎寮了。
    这也是世道变化的结果吧!
    最后,补充一下文中的相关资料。
    龚蔼人。
    龚蔼人,“人”当为“仁”,即龚易图,清代官员、藏书家;字蔼仁,号含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进士;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调任湖南布政使。
    方伯。
    方伯,明、清两代,对布政使的尊称。
    唐花。
    唐花,指在室内用加温法培养的花卉,亦称作“堂花”。北方天寒,腊月所卖鲜花供新年所用者,出于暖室,称为唐花。“唐”古作“煻”,即植于密室里用加温法使其早开的鲜花。
    朱莲芬
    朱莲芬(公元1837年~公元1884年),昆曲旦角;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同光十三绝”之一;祖籍江苏元和;以《思凡下山》和《刺梁》等剧著名;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为景春堂之朱福喜胞弟;享寿47岁。
    (全文结束)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