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国藩一生之中,在书法、学问、思想上,各有怎样的变化?(三)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84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第三,曾国藩在思想上的三变
    1、曾文正的思想,在他做京官的时候,主要以程朱为依归。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至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的,传承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学说。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以后,始得兴盛。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平民化、以及民间的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2、在曾国藩出来办理团练、处理军务的时候,他的主导思想是申韩。
    申韩,是战国时法家申不害和韩非的并称。后世以“申韩”代表法家,亦称申韩之学。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其为“九流”之一,古代大家和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其是道家的分支。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前人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遂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这一时期,曾国藩曾说,自己要写一部“挺经”,意在表达自己的刚直。
    3、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曾国藩在江西军中时,家中亲亡,丁外艰。收到讣报之后,他马上奔丧,返回原籍。因为此事,朝中议论纷纷,大概是说人臣不能以私废公,官员们对此颇不以为然。此时,左恪靖(宗棠)还在骆文忠(秉章)的幕府之中,对于曾国藩的行为,左宗棠横加指责、随口诋毁,一时间,众议哗然,随之应和。因为这件事情,曾国藩心中也很内疚,他思虑过度,得下了严重的失眠病。后来,笔记作者欧阳兆熊推荐曹镜初(耀湘)为曾国藩诊疗。曹镜初在给曾国藩治疗的过程中,曾对他说,岐黄之术医治的只是身体的病痛;要治疗心病,可以学一学黄老之术。曹镜初对曾国藩的规劝,大约也就是在要求他能够“无为”,如此,心结才能开解,才能达到从根本上疗疾养生的目的。
    “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尊上古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墨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从内容上看,黄老之术继承、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到东汉时,黄老之术与新产生的谶纬之说相结合,就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未受黄老之术影响之前,曾国藩在写信给胡文忠(林翼)时,只要说到左宗棠,他往往都会破口大骂。曾国藩还曾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提到,说是自己和左宗棠的关系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还说自己永远也不要再和左宗棠说话了。
    咸丰八年(公元1857年),朝廷下旨,曾国藩被夺情〔中国古代礼俗制度中,官员遭父母之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理应守丧之时,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起用,支援浙江。他刚到浙江省不久,就集一联:
    敬胜怠,义胜欲;
    知其雄,守其雌。
    上联,据《容斋续笔·卷九·太公丹书》里说,这是周武王甫登位向大臣问道时,姜太公回答给他的提问所提到的句子。
    姜太公所言,出于《丹书》,其辞如下: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也就是说:
    恭敬胜过懈怠就会吉祥,懈怠胜过恭敬就会灭亡;仁义胜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胜过仁义就凶险。凡是办事情不努力就会出偏差,凡是办事情不恭敬就会歪邪,歪邪偏差就会毁灭,恭敬认真就会永世长存。
    下联,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知雄守雌,正是处于最为恰切、最为稳妥地对全面情况的把握的状态。老子不仅提倡“知雄”,关键还在于“守雌”。“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饶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知雄守雌,是谦退到不能再退、放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与“懦弱”仅有一纸之隔。谓内心虽然坚强,外表却要柔弱,与人无争。这是古代道家所谓“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也是道家提倡的一种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集成此联后,曾文正还嘱托左宗棠书写成篆体,以此联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传达自己处世的主张。
    由此,曾国藩与左宗棠又和好如初,情谊笃深,从此以后,两人也不念旧恶了。
    曾国藩这一次出山之后,为人处事,他全都以柔道运行,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功业显著,也未见他有半点沾沾自喜之色。
    曾国藩曾经开玩笑对笔记作者欧阳兆熊说:
    “有朝一日我故去了,如果有人为我写墓志铭,铭文我都已经想好了,那就是:
    不信书,信运气;
    公之言,告万世。”
    所以,在曾文正去世之后,笔记作者欧阳兆熊给他挽联如下:
    矢志奋天戈,忆昔旅雁传书,道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竟历尽水火龙蛇,成就千秋人物;
    省身留日记,读到获麟绝笔,将汗马勋名、问牛相业,都看做秕糠尘垢,开拓万古心胸。​​​
    此联的下联,后面几句,就是对曾文正晚年思想境界与处世哲学的概括。欧阳兆熊觉得,自己的这个总结,大概可以写出曾文正的心思、心事。
    曾文正自己也曾经说过:
    “吾学以禹墨为体,庄老为用。”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他思想上的取向。
    (未完待续)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