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来凉薄是官场,幸有《扫花》酬知音:清代伶人轶事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468  更新时间:20-03-26 12:1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一
    人的职业有差别,人的人格无区分。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为了维护统治基础、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帝制崩坏时日已久,等级制度的遗毒仍然没有消减的明显迹象,或许,那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劣根。
    等级制度的表现,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后,依照等级,衡定所谓的贵与贱。
    时代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那些用自以为是的等级优越来歧视他人者,从逻辑上看,其实,他们首先是对自身的轻贱。关于这一点,此处不展开。
    从历史来看,很多时候,一切最低级的丑事,却让那些自以为高级的人给做尽了。
    从历史来看,大多情况下,一些最高尚的行为,却发生在那些因偏见而被认为是低等的人身上。
    这里,就来讲一个清朝伶人的轶事;讲这事,既是看往事,也是看人事。
    读清人笔记,孙静庵(生平未详)的《栖霞阁野乘》卷下有《记某伶事》一节,本篇即据此成文。
    不知何故,猜想,或许是为了避讳,笔记作者孙静庵对于文中所记人物的名姓都没有明示。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文中人物的身份,可以根据史料确认,并找出他的姓名。基于尊重原文、尊重笔记作者初心,文中人物,我也就按照笔记所载的称呼来行文了。
    话说,清朝的某伶,其容貌俊朗,技艺精湛。
    最初的时候,某伶在陕西游走谋生。
    陕西这个地方呢,有它自己的地方戏曲。
    秦人爱好秦声,以秦腔为本地的时尚。
    某伶呢,他是从南方来的,他所熟习的是南音。
    以精湛的南音,去了西北,在喜好地方戏曲秦腔的陕西谋生,这就像是拿了草鞋去冬天雪地中叫卖,简单想一想,就会知道,这是没有市场的。
    某伶在陕西的日子里,生活十分艰困,甚至连衣食都没有着落。
    当时,在陕西有一乐部,在当地的演剧界首屈一指。
    所谓乐部,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根据上下文看,此乐部应该是官方的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某伶为生活所迫,不得已,为了讨个活口,就投入这一乐部之中谋生。
    因为某伶只会南音,对秦腔并不擅长,所以,在这一乐部当中,其他伶人对他冷嘲热讽的人还真不少。
    一般情况下,这一乐部里有演出时,也不会安排某伶登台。
    有一次,正好赶上陕西巡抚宴请方伯(即布政使),宴会之上,少不了乐舞戏曲表演。正好,某伶所在的这一乐部值班,于是,便由这一乐部负责此次宴会的演出。
    巡抚宴请方伯,地方上的官员及属从全部都汇集在这一酒会之上。
    这位方伯呢,就是平阳(地名)中丞(官名,详下)。
    平阳,当在今温州辖内。
    中丞,明、清两代称巡抚为中丞。
    故而,这位平阳中丞应该是官至巡抚的平阳人(不一定是籍贯,也可能是出生或者成长地。)。
    当值的乐部演了几折秦腔后,平阳中丞有些听不下去了。
    根据上文所述,平阳中丞为南人,对北声可能不习惯,大约也不喜欢。听了几折秦腔之后,他就有些不耐烦了,于是,便问道:
    “不知道乐部之中有没有能唱昆曲的?”
    平阳中丞问完,这一乐部之中,开始并没有人应对。
    某伶所擅长的南音,正是昆曲。他听见平阳中丞问昆曲,见乐部无人接应,于是,他就一个人出来答话道:
    “能!”
    乐部之中的曹长见某伶应答,说自己能唱昆曲,他本来是要制止的,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堂上的大人,已经发话,召呼某伶登堂献唱了。
    某伶登堂,请问平阳中丞,要听哪一出。
    平阳中丞发话,某伶领命开唱。他这一开口,平阳中丞便面露喜色。满座地方上的官员属从,见平阳中丞听得如痴如醉,大家也一起跟着倾耳细品了。
    某伶刚唱完一阕,平阳中丞说道:
    “停一下,笛子和板的工尺(宫调系统)不协调,其他乐器也没有一个可以合上音阶和节奏的,这怎么能够发挥演唱者的长处和优点呢?”
    然后,他吩咐道:
    “去,把我的家乐叫过来!”
    随后,平阳中丞的家乐就过来了,他们给某伶伴奏。
    (未完待续)
2022,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