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梨园旧人旧事:情义更比钱财长,梅兰芳祖父梅巧玲轶事三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835  更新时间:20-03-18 09:0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三
    梅巧玲
    梅巧玲,男,生于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卒于清德宗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享年41岁。
    原名芳,正名芳普,字筱波,一字雪芬,号慧仙,别号蕉园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
    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给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罗巧福为人慈祥,对待徒弟极为厚道,课徒授艺极为认真,深受梨园同仁的爱戴与尊敬。罗巧福的师父杨三喜,虐待徒弟是出名的,梅巧玲几经转卖,恰被杨三喜收为徒弟,受尽了百般折磨,后又转拜夏白眼为师,同样饱尝皮肉之苦。是这位仁慈的罗巧福,自己出资赎出梅巧玲,带回家中精心培育,终于使其成才,为此梅、罗两家世代交好。
    梅巧玲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清德宗光绪(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汉隶
    汉隶,广义而言,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
    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
    汉隶代表作品:《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史晨前后碑》、《张景造土牛碑》。
    太史
    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全文结束)
2022,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