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状元的风光:清人笔记中的状元登科实录(四)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5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四)
国子监释菜、释褐礼毕,又来至明伦堂【古代多设在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场所。“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明伦堂内,两位大司成【国子监祭酒。大司成,官名,教导“世子”(贵族子弟)之官。《礼记·文王世子》:“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江永说:“大乐正、小乐正所教者仪文器数,别设大司成一官,专讲说义理”(朱彬《礼记训纂》引)。唐高宗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旋复归。但仍相沿,以大司成为祭酒的别称。】正坐,受三鼎甲的三叩【也是规定的礼数,不是普通用词】之礼。
拜大司成时,比较有意思,整个过程中,大司成的身体都不敢动。为什么呢?
因为俗传,如果三鼎甲拜大司成的过程中,大司成的头动,那么,会对状元有妨,导致状元不吉利;大司成的左右手动的话,会对榜眼和探花有妨,导致榜眼和探花不吉利。
这种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了,所以,大家都遵行不悖。
三鼎甲从国子监出来之后,联马而行。这沿途观者如堵,看客云集。这个大好时机,连礼制严格、妇人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社会风习都有所突破。此时,高门大户里的妇女们或者透过门垂的湘帘、或者登楼于高处,倚槛观看状元初行的盛景。
这一盛况,就是俗称的状元游街。
当日情景,犹在眼前:风和日暖,天街无尘;街边御柳低垂,浓密成荫;樱桃挂在树枝,鲜美可人;靓丽的杏花开得正好,花枝悄悄探出墙头,引得人心神荡漾。
这个时候,天真无邪的孩童,看见这么热闹的场面,又是跳、又是舞,高兴地欢叫:
“状元郎来了,状元郎来了……”
京城近郊的乡村妇女,这个时候,也会穿上鲜艳的新衣服,蹬上色彩亮丽的鞋子,不怕艰辛,徒步走到街上来看状元游街。
这些乡村妇女们,一边看状元游街,还一边随意地评价议论到:
“今年的状元很俊美啊!”
“榜眼身形好魁伟啊!”
“那个探花,真是秀气!”
……
有些人还说,以前的年代,大概是唐宋时期,驸马爷就是在这三鼎甲中选取的。
其实,这些话,也就是些闲话。稍一深究,您就会发现实在有些可笑。
当然,选状元作婿的事肯定有。想想那些侯门绣户里的处子,在闺阁之中守贞待嫁。这些女孩子的父亲,在朝中执掌大权,她们能够与进士及第、在金马玉堂之中高就的士子成双成对,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像《柳林池》【陈世美被招赘为驸马】、《琵琶记》【蔡伯喈不负众望成了状元,受封拜官,娶了相府牛小姐】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清朝,如此这般的真实情况,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话说清代的科名很难取得,中个进士,那是千辛万苦中来的。要高中皇榜,须经过童子试、科试【明清学校制度之一。每届乡试之前,由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府州举行考试。凡欲参加乡试之生员,要通过此种考试。】、春闱【指明清京城会试,均在春季举行。】,中间的艰难曲折,层层关隘,种种竞争,不但费心费力,而且还费时日。一般情况下,获取进士的功名,这中间要经过很多年。情况好一点的,一个人取得科名时,他都已经过了二三十岁了。
所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就这一点而言,清朝的士林风气还算淳厚,远比不上唐宋时期那么开放和轻慢。
所以,选驸马、赘相府的事,您要说它发生在清代,那差不多都是无稽的笑谈。
再说状元游街结束后的动作:
状元骑马回到居处,榜眼探花会一直送他到达。
然后,探花要送榜眼至所居。
最后,探花才自己回到住所。
等到状元游街结束,回到会馆时,此刻,会馆之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常;酒宴丰盛,人声鼎沸。会馆之外,冠盖云集,车马填巷。
朝中的大官、翰林等,这个时候,都会前来道贺。
状元及第,整个庆贺的过程之中,最忙的人,主要是其同乡京官。他们要在会馆之中为之款待嘉宾,迎来送往。
这一天,同乡京官忙忙碌碌,奔波劳顿,等到晚上,真是筋力俱疲。
《谏书稀庵笔记》的作者清人陈恒庆应该参加了王寿彭状元及第各项事务的处理。所以,他在前前后后的忙碌之后,想起了山东潍县的俗谚,所谓:
“乃弟娶新妇,乃兄跑断筋。”
也就是说,弟弟要娶媳妇,哥哥忙前忙后,筋都要跑断了。京官帮状元处理及第庆典的事情,就如同哥哥在帮弟弟娶媳妇一样。
关于清朝状元及第的风光,至此,已经讲完了。
文中有未妥处,有不精密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