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状元的风光:清人笔记中的状元登科实录(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7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一)
    引文
    每年高考结束,就是“状元”纷飞的时节。这里的“纷飞”,不是说,高考之后,“状元”化蝶,可以展翅;而是说,高考之后,对“状元”一词的滥用,让人眼花缭乱,就如同光影里的尘埃,纷纷飞荡。
    高考之后,所谓“状元”的明目,真是纷繁杂琐,让人目不暇接,难辨孰重孰轻。
    一省有总分“状元”,有单科“状元”,一市、一县、一区、一校,大大小小的“状元”加起来,足可以组成一个千古奇观的“状元”大军。
    每一年高考生产的各类各色的“状元”数量,比中国有科举制度以来约1300多年之间总共加起来产生的状元数量还要多。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一共才599人。
    清朝268年间,也才出了114个状元。
    高考所生产的所谓“状元”,想一想,还真可以说是人间奇迹啊!
    不过,也没有必要认真,任何泛滥的东西都会贬值。
    当然,许多名词随着历史的变迁也会转意。
    关于“状元”,我只是随便说说,您也就笑笑看看,千万不要认真,更不要动气才是!
    既然,状元在中国历经1300多年,至今,其名词的热度依然不减,人们仍以冠上这一名号而欣喜、而自豪、或者还会骄傲。
    那么,真正的状元究竟是如何的风光呢?
    正题
    读清朝人的笔记,发现有相关记载,正好拿来一用。对我而言,这是学习,对读者而言,既可共同学习,或也可满足好奇之心。
    为了下文行文方便,故需要先说说“甲”。
    一甲,科举制度下,殿试的第一等。唐朝时,进士不分甲。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开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元朝、明朝、清朝,一甲仅限三人,即大家所熟知的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可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殿试第一等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
    清朝进士考试最少一次取81人,最多一次取399人。以清光绪癸卯【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下面,就依清人陈恒庆所著《谏书稀庵笔记》之中《状元》一节为据,看看其对清代状元及第场面的描述,见识一下清代状元的风光。原文为文言文,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翻阅。
    话说,自从清朝开科以来,山东总共产生了6位状元。这里,再强调一下,清朝268年间,山东一地,仅出了6位状元。
    这六位清朝的山东状元分别是:
    聊城的傅以渐:清世祖顺治三年三月十五日(公元1646年4月30日),清廷举行开国后的第一次殿试,傅以渐中进士,并夺得清代首科殿试状元。
    聊城的邓钟岳:清圣祖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登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入翰林。
    济宁孙如瑾: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科状元。
    济宁孙毓溎: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
    潍县曹鸿勋:清德宗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
    潍县王寿彭: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一甲头名,也就是癸卯科状元。
    潍县状元曹鸿勋,幼年即聪慧,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能写大字书法了。
    殿试毕,按照当时朝廷的制度和惯例,要举办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即所谓的传胪。
    曹鸿勋殿试考完,他肯定也要参加传胪。传胪当日,天还没有亮,曹鸿勋就直直地站在朝廷规定地点的宫门之外台阶之下,在那里静静等候消息殿试成绩的公布。
    严肃的场合,必然秩序井然。猜想,当日等候的人不在少数,但四围悄无声息。可是,站定之后,曹鸿勋一直觉得,耳内能听见有人在叫他的名字。每有此感觉,他遂扭头四下张望,周边一片静默,不曾有人在呼喊他。没过多久,等到传胪开始,便有唱名声高起,那第一声的呼叫,便是曹鸿勋。似乎,冥冥之中,提前已有预示,曹鸿勋果然高中一甲头名,即状元。
    曹鸿勋中状元的时候,《谏书稀庵笔记》的作者清人陈恒庆33岁,刚中举3年,他还在家习读《礼》经,所以,没有能够亲睹这一次传胪的场面。(十年后,陈恒庆43岁时,才中进士。)
    明、清两代进士的一甲第一名按例授予翰林院修撰,故沿革历史,时人多称状元为殿撰。
    曹殿撰鸿勋及第二十多年之后,他已在陕西开府,也就是作了陕西督抚。
    (未完待续)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