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怕老婆的人难成大事吗?前清勤果公张曜轶事下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82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下
    因为捻匪的势力很大,来势汹汹,所以,气焰也就十分嚣张。面对如此强悍的匪徒围攻,县令张榜之后,根本就没有人敢去接应。那些对县令女儿有想法的公子哥少爷们,这个时候,大都认为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眼前最要紧的事了。
    民团的团众见无人敢去接应县令的榜文,他们就一致推举“张大哥”说:
    “张大哥,我们看了看,这样的艳福,除了大哥您,没有人能够消受得起啊!”
    张曜也是那热血的汉子。听众人这么一说,一来呢,出于救众守城之心;二来呢,他自己单身一人,也该成个家了。有这样的才女可婚娶,有这样的机会可献力,张曜欣然接下榜单,前去拜访县令,商议守城防御之事。
    张曜心中谋划到:
    目下形势,贼众我寡,如果不能出其不意、运用奇计,仅力量对比而言,如果没头没脑地硬拼,无论如何,这固始县城都是守不住城的、这场战事也是无法取胜的。
    于是,张曜在民团和县里的士兵之中,抽拔了三百名精干雄武的壮士,由他亲自带领,乘天晚,悄悄出城,在城外地势较好的地方埋伏下来。
    当晚三鼓(也就是三更,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之间),张曜带领三百壮士发兵,偷偷到贼营进行突然袭击。战斗一开始,固始城上的士兵接到讯号,也马上吹起号角,敲响战鼓,和城外的战士进行呼应。因为组织精密,声威浩大,当时固始县城内外的声势非常雄壮,夜半三更之中,天地都为之震动。
    贼寇在突袭和声响震天的氛围下,大受惊扰,四散溃逃。直到天亮,捻匪的士兵还奔涌向各处,可见,当时捻匪围城的人数之多。
    据说,突袭前,县令已经安排送信的兵士外出求援。张曜和捻匪战斗的时候,前清的忠亲王僧格林沁得到消息,领导大军前来救援。距离张曜与捻匪战斗的阵地还有一段距离,僧格林沁就看见:远处火光之中,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有一人搏杀地十分勇猛、非常激烈。面对如此壮烈的厮杀,僧格林沁惊叹道:
    “这是哪位壮士啊?有这样的勇力!”
    等援军一到,捻寇散尽,僧格林沁亲自到军中慰劳参加战斗的士兵,当问到远远看见在战火中拼搏击杀的那位战士时,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张大哥”。僧格林沁当面就对张曜大家称赏,认为他是个奇才。
    事后,经僧格林沁上奏推荐,张曜做了县里管事的一员。僧格林沁亲自作伐,在他的主持下,固始县令将爱女风风光光地嫁给了张曜。这个女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夫人。
    自幼经父亲的严格教养,夫人博古通今,才学不输须眉;从小跟随父亲身边,对官府运作、公务程序等耳濡目染,夫人对政府事体的娴熟胜过很多当差人员。
    张曜为官期间,因为目不识丁,所以,夫人常常帮她阅读案卷,处理公文;大事小事,夫人为他分析利害,寻找通途。知道内情的人,都认为,夫人比那些在官场上混了多年的老人都要娴熟干练,他们都对夫人的才干惊叹不已。
    自幼家境贫寒的张曜,从来就没有读过书,所以,说他目不识丁,并不是夸张,也不是贬低。
    因为军功和为官时的好业绩,张曜一直做到了河南布政使。在河南布政使任内,张曜因为目不识丁,被当时的御史刘毓楠弹劾。朝廷在核实之后,就把张曜调为总兵。
    因为才学的问题被调职,专门从事武行,这让张曜十分生气、非常恼怒,也很是羞惭。
    张曜心想,能打仗,就能读书;能打好仗,也就能读好书。于是,他就下定决心好好读书。这么大年纪了,也不能天天背个书包进学堂啊。身边就有一位很好的老师,就近求学,随时请教,这是多么便利的进学路径啊!
    于是,张曜就以夫人为师,而且恭恭敬敬行了弟子礼。他完全按照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向夫人求学问道。猜想,这里面也有张曜怕老婆的成分。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一心向学,潜心求道,真心敬师。
    因为学业上的问题,夫人经常会严格责骂张曜,张曜怡然以对,没有半点不悦和怒气。
    在夫人的悉心教导下,在张曜的用心学习、不断坚持下,张曜后来也通晓文史,与从小读书的儒士无二。
    对夫人言听计从,并不是说张曜婚后就没有了脾气和个性。男子汉的热血、刚直,他还是没有丢掉半点。
    据说,自被从布政使改职为总兵之后,张曜心中就一直忿忿不平。很多次,对于朝廷的命令,张曜都以傲慢的态度待之。
    后来,文襄公左宗棠督师剿灭回族的版乱,向朝廷奏报,请张曜领兵带队。张曜并没有回应,依旧桀骜不驯。
    因为张曜的反应迟缓,朝廷下了严格的命令,让张曜即刻执行照办,张曜依然爱理不理。张曜的幕僚见情况不妙,认为这样下去,肯定会出大事,所以,他们纷纷前去劝说张曜,张曜依然故我,不为众人的劝说所动。
    夫人了解到情况后,对张曜说:
    “老爷啊!您因为自己的军功就自负骄傲,您已经有好几次违逆圣上的命令了,难道您以为朝廷杀不了您吗?这历史上、本朝中,军功比您高的,人头落地的,还少见吗?”
    夫人话一落音,张曜马上收拾行装,急速前往左宗棠处奉公。
    当日夫人一语,让张曜乍舌,口中不断说到:
    “夫人说得很有道理!夫人说得也真吓人啊!……”
    因为协助文襄公左宗棠有力,左宗棠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给张曜以奖赏。
    之后,张曜又再任文职,成了山东巡抚。
    张曜常常与幕僚属吏谈到夫人,并且对夫人的才能钦佩不已。谈到这些家常时,张曜就会问他们:
    “你们都怕自己的老婆吗?”
    有人回答,怕。
    也有人回答,不怕。
    当听到有人说自己不怕老婆时,张曜都会仔细看看他,然后严肃地说道:
    “您的胆子好大啊!老婆都敢不害怕!”
    有人说,怕老婆的人,难成大事,看了勤果公张曜,谁还会这么说?
    有个好老婆,对一个男人有多么地重要,看看勤果公张曜,就知道了!
    最后,再补充一些张曜的事迹。
    张曜到任山东巡抚后,花了很多时间对山东区域黄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山东河道较窄的特点,除安排加强两岸堤防外,张曜还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他认为,山东黄河两岸的堤工不够坚固,而河道又窄,这样河水上涨时,容易漫决为患,必须有分水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故而,由张曜主导,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了一座减水闸坝,用来提防河水异常上涨时造成灾害。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黄河在郑州十堡决口,山东黄河断流,张曜乘机对山东的河道进行了挑淤疏导工程。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黄河回归故道,正值凌汛时期,由于前此的河道疏通,冰水顺利入海。
    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顺,张曜乃因势利导,用机船进行疏挖,改黄河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无阻。
    张曜曾说:
    “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
    他认为切挖淤滩沙嘴,是治理黄河的要务。他还建议用平头圆船50只,每船16人,各带开挖工具,进行切挖淤滩沙嘴工作。凡河中有淤滩沙嘴的地方,水落之后,可以登滩挑挖;水深的话,就乘船淘耙。还可在对岸筑坝挑水,借水流冲刷。他又提倡,培堤取土太远时,可铺小铁轨,带铁车运土。当时,在他的带领下,曾造铁轨1080丈。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六月,张曜驻守河畔,抢护史家坞、王阳家等处险工。七月,因疽发于背,张曜不久即病故。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准于他立过功的省份,可以建立专祠祭祀(今济南大明湖游览区内张公祠仍存)。
    附本文相关资料:
    【捻匪】也称捻寇、捻军(公元1853年~公元1868年),是一支活跃在皖北及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期。存在时期长达十五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公元1853年春至公元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捻军初兴时,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后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的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公元1865年,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对其进行围剿。也有将捻军分为东、西二捻的,西捻被左宗棠平定,东捻被李鸿章消灭。
    【布政使】明太祖洪武初,罢元代的行中书省,至宣宗时,除南北两京外,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加强统治,设置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乃轻。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司一省财赋及人事,与专司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两司。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又改变明代做法,于直隶亦设布政使,江苏则设二员,分驻于江宁与苏州。别称“藩台”、“藩司”。
    【刘毓楠,生卒年不祥,字南卿,河南开封人。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授礼部主事,迁郎中。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为江南道御史,上章弹劾河南布政使,由是而有直声。五年间上疏数十次,得罪权贵,出为安徽凤颍六泗道,旋即罢官。著有《淡泊斋谏草》。】
    【总兵】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巡抚】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