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凡人篇  第2章 古小遥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29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古小遥,无父无母,从小就是孤儿,招人抛弃,幸得村中村民去镇上采购时捡到,当时除了一块裹婴布,什么都没有。那时还是三月天,桃花开满树枝的季节,春意盎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可温度却不低,当时冷的古小遥嘴唇发青,头皮发冷,吓得村民当时就直哆嗦,生怕婴儿就此夭折短命。不过上天却有好生之德,却让小南山的南山村的村民们遇到,不然就真的夭折了。
    当时一个村民及时脱下外衣,裹住了古小遥当时婴儿的身体,及时让古小遥的体温缓了过来,这才捡了一条命。而古小遥也因此因祸得福成了小南山下南山村的村民。
    自此,古小遥在南山村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吃着百家饭长大,做着百家事,东边放羊,西边牵牛,好不快乐。李家的大婶,王家的大妈,喝茶聊天的陈老头和讲书说故事的大叔,一直都关照着他,待他似如己出,犹如亲生。
    他做梦都没想到南山村的村民们会对自己这么好,他真的打心底里的感动。自从他从村民们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会对他冷眼相待,不巧会是这种结果,每个人都对他非常好,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有加,百般照顾。
    念书时随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念书,放学后随着孩子们一起放牛牧羊,吃饭时一起吃,睡觉一起睡,好不自在。
    今天,古小遥朦朦胧胧的起了床,早早起来洗漱,年仅六岁的他也知道什么叫做洗刷。洗漱完后就会帮李大婶一起准备好早饭,然后叫其他人起床洗漱吃饭。吃完饭之后就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去村中私塾念书。
    古小遥一到私塾就开始温习私塾先生昨日给交过的诗集,一边温习一边朗诵,声音动听,饱含有诗情画意一般。
    私塾先生在走进私塾的时候已经听到爽朗的读书声,很是喜欢,更是喜欢古小遥。古小遥小耳朵小鼻梁,星眉剑目,很是清秀。读起诗来很是清新脱俗,很有一番诗人风范。
    私塾先生是第一个住进村里的外来者,先生姓孙,听先生说在家排行老三,人称孙三爷,在村里人就会叫做孙三先生。孙三先生自称是在外逃难进村的,村民们也没说什么。可当时逃难进来的时候,身上破破烂烂,还受了伤,村民们赶紧就抬了进来,治了一段时间,也观察了一段时间,村民们觉得并无不妥,也就留了下来。孙三先生一个人住,在村里有点孤独,肚子里有点墨水,村民们又不懂,所以就开办起了私塾。
    私塾先生看着孩子们朗诵诗词的模样很是欢喜,尤其是古小遥,更是喜欢的不得了,因此常留下他一段时间教他认字念诗。古小遥对此很是感激,经常帮私塾先生做些事情,正所谓没爹没娘的孩子早懂事,也就是如此。
    村里孩童的名字都是私塾先生取得,古小遥也不例外。村子外那条通往外面的道路杂草丛生,祖祖辈辈经过,称之为古道也不为过。古小遥当时第一次进村的时候还很小,又在看似很远的古道上,所以就叫古小遥。
    听着如此动听的朗诵声,何乐而不为呢!只是那心底实在有些不甘的样子,一闪即逝,一下子就舒缓过来。即刻明白:人生在世,何不是为了图个安乐呢?只是那人世繁华,又有几人经得起诱惑呢?
    私塾先生想着想着,即刻反省过来,又看向古小遥天真无邪、与世无争,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很是惹人喜欢。私塾先生走进私塾,开始今天的教课。孙三先生像往常一样教着孩子们念诗认字,好不惬意。时间慢慢的过去,私塾先生一点一点的教着,孩子们一点一点认真的学着,没有丝毫的怠慢与偏傲,都在努力的学着,不会辜负爹娘们和先生的一片苦心。
    这一天向往常一样放学了,孩子们照常从私塾内走出,准备着去做自己该做的一些事情。而古小遥却会留下来继续听先生教课,因为这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他才能学的更多,懂得更多,更早懂事,这都是私塾先生说的。
    古小遥认真的学着,不会激怒私塾先生,更是会细心的讨教几句,以求弥补其中不足。私塾先生时常夸奖古小遥很是聪明,一学就会,不会托泥带水,学的有模有样。
    放学后,古小遥就会像往常一样去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和孩子们一起放牛牧羊,有时候还会在河边嬉戏打闹,时常追逐奔跑,好不自在。
    傍晚时分,古小遥就会和孩子们一起回到家里,把牛羊赶进草棚和羊圈。然后洗洗就应该吃饭。一家人你侬我侬在一起吃晚饭,不知道有多么美好。古小遥也不例外,虽然无父无母,过着孤儿的生活,但却很是知足。村子里都帮寸着他,虽然不是锦衣玉食,但填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着,书一天天念着,人也慢慢长大着。长大后,古小遥被私塾先生收留,因为长大后呆着别人家里有诸多不便,孙三先生又是一个人,又挺喜欢古小遥的,所以便收留下来,相依为命,度过余生。
    就这样,古小遥就搬到私塾与孙三先生住在一起。每天与先生于私塾念诗认字,念完诗放学后时而帮着村民们放牛牧羊,时而站在私塾前吟诗作对,自由自由,无忧无愁。
    每天,古小遥都会如此。每天白天过着如此的生活,晚上听着先生述说一些当年的往事。
    听先生说,他当年没进村子逃难前是户大户人家,家中一百多口人,人人锦衣玉食,穿金戴银,好不大气。走在路上,人人都羡慕非常,恨不得立马就是他们,享受无边的荣华富贵,无忧无愁。先生说,他家以前是做药材生意的,经营着家店铺,家里人人分派些事做,人人有活干,有饭吃,每天吃喝玩乐,样样精通。
    药材生意却不同其他生意,要能治人,也能害人。有的药既不能生死人肉白骨,但也能延年益寿。有的药不但不能救人,反而能断人生机,害人不浅啊。那时先生时常被派打理药铺,对于药理知识略知一二。药铺缺少药材时,时常会与药农进山采药,熟知草药习性。但是却很容易混淆,不知者害人害己。
    但有一次,就是因为草药的问题,才导致治死了达官贵族之人,一家老小被残忍杀害,多少人丧命,就因为一株草药如此。先生经常自责,很是忧愁。
    先生经常默默站在私塾前,遥望远方,大概是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吧。
    又是一年秋,秋风扫落叶,夜里知多愁,愁离似人间,不如思乡愁。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