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自挑重担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52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正月初十这天,沈琯很想觐见皇上,将自己这些日子在金军中的所见所闻,如实禀奏。可是,等了一整天他也没找到机会。他听说李纲负责守城,黄昏时他找到李纲,说:
    “敌骑不过五万,能战者只有万余人。太子营不到二千骑,郭药师常胜军约有三千骑。诸营步兵听说只有三万余,其过河者只有大半,可以出兵拦击。”
    对于沈琯提供的这些信息,李纲半信半疑。李纲说:“出兵一事要慎重,待与诸公商议后再做决定。沈公可留此,明日我们一同入殿。”
    沈琯当晚就住在李纲幕府里。
    第二天一早,李纲与沈琯同入殿门,来到宰执阁子,等着接续引至后殿,觐见皇上。等了一会儿,见内侍还没过来,他们便一同来到东府枢密院。
    沈琯见耿南仲、李梲等人都在这里,便将昨晚对李纲所说之话,又对他们说了一遍。
    李梲闻言,厉声说道:“贤敢道金人不强?若与战,能决胜负否?”
    李纲对李梲如此胆小怕事,很不以为然,说:“不用如此怕他金人。”
    沈琯则情绪有些激动地说:
    “琯忘身弃家,以图南归,目的就是想报告皇上,并让朝廷知道,金人并不多,可以击战尔!至于战斗结果怎样,非琯所敢知。”
    不一会儿,李邦彦、张邦昌等宰执大臣一起走进来,沈琯又对他们说:“城下之战,关系社稷之安危,固不可轻举。可待金兵归时,以重兵拥其后,必有必胜之策。”
    众人听后,都默不作声,都没把沈琯所言当回事。
    金人要求派皇弟郓王去军营做人质,这让宋钦宗有些为难。因为郓王赵楷并不在京城,已出城南下避难去了。宋钦宗的皇弟皇妹们,大都在正月初三那天离开京城,各自逃难而去。不知为什么,肃王与康王却留在京城没走。肃王赵枢是宋钦宗五弟,康王赵构是宋钦宗九弟。
    到金营做人质,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不知两位皇弟是否愿意前去?宋钦宗心里没底,甚至有些茫茫然。从昨天开始,宋钦宗就独坐在延和殿里反复考虑,不知怎样才能说服两位皇弟,为国排难,为社稷解忧。
    正月十一早晨,康王赵构入殿觐见。宋钦宗说:“皇弟来得可真及时。金人欲求亲王做人质,不知皇弟有什么看法?”
    令宋钦宗没想到的是,赵构毅然表态说:“金人必欲以亲王为质,为宗社大计,自当前往,岂应辞避!”
    宋钦宗一听这话很高兴,站起来说:“九弟有担当,有气魄!有九弟这样的皇弟,朕很宽慰。朕现在就任命九弟为军前计议使,张邦昌、高世则副之。宰执大臣们现在都在殿外阁子里等候,你可马上出去与他们相见,并向他们说明情况。”
    对年仅十八岁的康王主动请缨,前去金营做人质,宰执大臣们都十分钦佩。他们原来以为,郓王不在京城,而肃王与康王不一定愿意去冒险。对于怎样应对金人的这个要求,他们还没商议出一个好办法。现在不用担心了,他们都松了一口气。
    李梲安慰康王说:“大金恐南朝失信,故欲亲王送到黄河,亦无他。”
    康王正色凛然地说:“国家有急,死亦何避!”
    听了这话,宰执大臣们既对康王肃然起敬,又感到悚然惶恐。尤其是四十七岁的少宰张邦昌,皇上点名让他随康王一同去金营作质,他心里更是恐惧不安。
    在宋徽宗众多皇子中,康王赵构并不引人注目。因为他母亲韦氏仅仅是一个婉容,地位比较低,又不曾受宠。因此可以说,赵构一直在默默无闻中成长。
    韦氏原是郑皇后身边的一个普通侍女,她与另一个侍女乔氏关系密切,私下里结为姊妹,相约若有一人富贵,莫要忘记对方。乔氏长得漂亮,后来得到宋徽宗宠幸,封为贵妃。乔氏不忘约定,多次向宋徽宗推荐韦氏,韦氏因而也受到几次临幸。大观元年(1107)二月,韦氏进升为才人。这年六月,因为韦氏生了个儿子即赵构,进升为婕妤。第二年韦氏又进升为婉容,但她一直都不受宠。
    赵构很有天赋,悟性也很高,无论是学文还是习武,他都很努力。“好学强记,日诵千余言”。善于骑马射箭,“挽弓至一石五斗”。曾有人夸赞赵构“英明神武,有艺祖之风”。从他敢于为国排难自挑重担来看,此言并不虚。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