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六,茶叶的乡情和郭秘书的热情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0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一九六五年初夏有一阶段,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突然想喝茶了。
盖因家乡六安盛产茶叶,“六安瓜片”自古以来就为全国名茶。
别问茶叶孬好,家乡的人都爱喝茶,有好茶当然好,没好茶,孬茶也喜欢。
家乡的人,很多人有茶瘾。
而我想喝茶,不是茶瘾,那时我还没茶瘾,可能是一种思乡的心理暗示。
那天,我突然想喝茶,而且想喝茶的感觉十分强烈,近乎是一种渴望。
我们这些知青,哪有条件喝茶?我们既买不起茶叶,大圹圩这里也买不到茶叶。
我只好写信找我二姐要,半个月后,在金寨图书馆工作的二姐给我寄来二斤茶叶。不是“六安瓜片”,是金寨特产小绿茶。
“六安瓜片”也罢,小绿茶也罢,都是家乡的茶叶。没有茶杯,饭碗太大,我就将刷牙缸洗干净,泡了一杯茶。
泡好的小绿茶色泽碧绿,清香满口,一口下去,竟让我非常激动。
品味着金寨小绿茶特有的熟悉的清香,我喜之不尽。一面品茶,一面思乡。
我姐姐给我邮寄来茶叶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郭秘书知道了。
有天傍晚,郭秘书来到我们寝室,他找到我,开始和我聊天。
郭秘书说他以前去过金寨,很喜欢金寨的山山水水。然后,他便夸赞起金寨的特产小绿茶。
我知道他想喝茶了,便在茶叶盒里抓了一把茶叶,用纸包好递给他。
郭秘书再三称谢而去。
郭秘书其实不是秘书,只是以前给老场长孙家禹当过秘书。我们喊他郭秘书,是大家对他的尊称。
到底郭秘书是在解放前,老场长孙家禹在国民革命军当旅长时他给他当的秘书,还是解放后老场长搞农垦工作时他给他当的秘书,我们不得而知。郭秘书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他是因历问题坐过牢,后被下放农场。
后来我们逐渐了解,郭秘书解放前在**《中央日报》当战地记者,解放后因为这个历史问题坐过牢,老婆也和他离婚,出狱后他一人投奔老场长来了。
老场长顾忌岳书记不能容忍郭秘书这样有历史问题的人,不愿意让他留在身边,就将他安排到远离场部的王台孜队安身。
王台孜队的葛永昌,是党支部书记兼任队长,他是老场长的悍将,没人敢惹他。
在日常生活和作中,大家也都能看得出来,葛队长对郭秘书非常尊敬和照顾。
但葛队长既不能让郭秘书参加队部的行政、生产管理工作,那样做名不正,言不顺,也不忍心让他干体力劳动的农活。
想来想去,葛队长只好叫他给我们读报纸,搞点宣传工作。
郭秘书有五十多岁,清瘦和蔼,他来王台孜时间不久,一副文质彬彬、谦谦君子、一介书生的模样。
他每天风雨无阻,晴天带个草帽,雨天穿个蓑衣。手中拿着一个铁皮喇叭,带张报纸,不辞辛劳地站在田头为我们读报纸。
他站在田埂上,热情洋溢地向我们读报纸,宣传党的号召,解释政府的政策法规。也向大家解说一些古人勤奋好学、励志奋斗的典故。
他的讲话,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们如有什么疑难问题,或不认识的字,都喜欢去问他,他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解答。时间一久,大家发现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没有他不认识的字。
他的丰富知识,让人十分钦佩。
我们这些年轻人开始刁难他,专门在字典里找一些生僻的冷字“请教”他。可惜,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难住过他。
我们在背后都赞叹他是活字典。
郭秘书拿着我给他的茶叶走后不久,他手里端着一个搪瓷茶杯又来到我住处,对我给他的茶叶赞不绝口,并再三表示感谢。
他告诉我,抗战时,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国民革命军卫立煌部,在大别山立煌县,即今金寨县住过一段时间。对金寨的斑竹园、燕子河、古碑和麻埠等镇,都很熟悉。金寨当地产的这种小绿茶,他非常喜爱。
我们都与金寨有渊源,因而感觉很亲切。
我看得出来,他与此茶阔别多年,今在异乡饮到这种小绿茶,心里十分激动,感概。
也许,这一杯清茶,唤起了他当年在硝烟战火中采访抗日将士的豪情。
郭秘书走后,我的尴尬却接踵而来。
先是老乡赵婊子来要茶叶,赵婊子走后,张教授来要茶叶,张教授走后,班长来要茶叶,我应接不暇。
宁缺一村,不缺一户,我只好谁来要都给,茶叶盒每天少一大截。干脆,我也不省了,我使劲喝,喝光拉倒。
得,二斤茶叶,不到一个星期,喝光光。
好在过足了茶瘾,回味了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