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染病倍思亲 (之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58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疟疾病就像搞政治运动一样,变化着花样折腾人。患者只有任其摆布,被他折腾。
    治疗疟疟疾患者的症状和发病周期,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患者是一天一犯病,即一天一折腾,有的患者是隔天一折腾,还有的患者是隔两天一折腾。甚至还有患者一天发作两次的,不一而足。
    这病疾只有奎宁这一种药有效。
    注射用的针剂奎宁有特效,可价格昂贵,医务室不购买。只买另一种便宜的黄色颗粒药丸奎宁,也很有效。
    但药丸比针剂效果慢。
    由于患者多,需求量大,医务室里的颗粒奎宁药也很快被用光。
    老医生去天长城里进药去了,最快第二天晚上才能赶回来。我和其他患者都只能痛苦地干熬着,必须等老医生回来,我们才能有药吃。
    疾病之中,背乡离井,远离亲人。没有亲情温暖的孤独和无助,冷漠地折磨着我,使我生出绵绵不断的思乡和思亲之情。
    那种思念,是那么深切,那么久久萦绕于怀,挥之不去。
    我的故乡安徽六安县,现在是地级市,过去叫六安州。
    我老家在六安古城中心鼓楼街东,位于云路街南边的书版巷尾、和平巷中段的一个大杂院中。
    六安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是皖西大别山北麓重镇。
    六(lù)安是个古城,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上古时,六安是偃姓皋陶(gāoyáo)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禹封皋陶子于六安,故六安又称皋城。
    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地名沿袭至今。
    逶迤的淠(pèi)河,静静地在六安古城身边向北流淌。历史上的是非成败,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仿佛都被它默默带走。一年到头,淠河都给人以祥和安宁的感觉。
    老六安人对淠河的感情深厚,不仅因为它是皖西最长最大的一条河流,孕育着两岸肥沃的土地,而是它紧紧依偎着六安古城边,与六安州朝夕相伴。
    六安城内居民的生活,无论是大家,还是小户,都得依赖这条大淠河。
    淠河西岸即是桃花坞(旧称田家湾),为文人墨客踏青吟诵之地。这里有大片桃园。山冈丘陵上树木森森,沃野平原处草木青青。修竹成林,花卉纷呈。州志有诗曰:咫尺桃源近淠津,渔舟问渡越风尘。竹篱背通幽径,茅屋当花结比邻。曙色平临丹壑迥,晚霞遥映赤城均。武陵应共通仙籍,会便移家作隐沦。
    淠河东岸则布满嶙峋巨石,巨石上条条深痕,形似龙爪。故有上龙爪,下龙爪之地名。我儿时在夏季,每天都在这里游泳、洗澡。
    在这些斑驳裸露的巨石上,遗留着古人建筑起来的高大防水城墙。一年四季,都有孩子们在城墙上无忧无虑地嬉戏耍闹。
    城墙下的河沿,到处是洗衣的老少妇女。特别是在傍晚,来洗衣服的人更多。她们用忙槌(棒槌)在河边的石块上砸打着用皂角水浸泡过的衣物,然后放在河水中清洗,捣衣声不绝于耳。
    我与其他一些大人和大孩子,在夏日傍晚到淠河洗澡,就畅游在她们身边。洗衣的人偶然会有不慎,手中衣服被浪水卷走。只要我在场,那时就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
    我会一猛子扎过去,帮她捞起衣服,还给她。然后听着她真挚的感激、道谢,享受着助人为乐的快感、惬意。
    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雷锋或雷锋精神。
    古城六安南北长而东西短,两头高却中间低,恰似一只大船。
    建于唐代的北门宝塔与南门宝塔,就像两根桅杆,屹立在沧桑的古城两头。城里的地势高低不平,房屋随地势而修建,别有易趣。街道宽窄不一,大街小巷错落纵横,素有“九拐十八巷”之称。这些拐、巷首尾相连,峰回路转,如迷宫,别致而方便。城里居民的房屋,大户人家多为明清徽派带门楼、庭院的四合院古建筑,中等人家一般是瓦房小院,亦有大量简易茅草房、平房和少量西洋建筑。
    鼓楼街是商业闹市,商铺、饭馆林立,极尽繁华。城西淠河码头商船涌塞,桅杆林立。船户,商人和小贩往返不绝,热闹非凡。
    城东小东门风景区九墩塘,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古城。
    城内旧巷古井,老墙石条,已经历尽沧桑。从和平巷中的书版巷,可通鼓楼街。巷内人家多以手工木板印刷或石印印书为业,文风底蕴深厚。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