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心是菩提树 第十三篇:心包太虚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43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何能包许远佛土
(释)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如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出自《净土生无生论》)
------------------
世间万事,唯一心念佛是最善的念头。如若心念贪嗔痴慢,即是三恶道,死堕三恶道。
《彻底放下》
放下名,
心无累。
放下利,
心无贪。
放下权,
心自在。
放下势,
心平等。
放下情,
心无执。
放下爱,
心明净。
彻底放下,
彻底解脱。
彻底放下,
彻底无碍自在。
心无所住,
心包太虚。
度尽众生苦厄,
成就无上菩提。
——2015。11。24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何能包许远佛土
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如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出自《净土生无生论》)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满虚空宇宙,又说六方有恒河沙诸佛那么多,弥陀法身已经塞满整个虚空法界,那么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坐在何处?岂非无容身之处吗?
法身(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这位仁者问得相当好,也蛮有趣的,我们应该明白,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非青、黄、赤、白、黑、蓝、靛、紫等颜色所能形容的,非大小长宽圆所能比拟的,弥陀法身固然充塞虚空,六方诸佛亦是法界藏身,充塞虚空,照理而说,应该拥挤得非常火爆才对,反而为什么不会互相挤压叫苦呢?或者挤得满身大汗呢?这位仁者啊!这就是诸佛甚深境界,不愧是真功夫!我们不应该以凡夫之情见,臆断诸佛空性世界,若以凡情测量佛境界,始终堕入我见我执,我见我执是入佛知见的大障碍,凡夫若能空我见,空我执,即能逐渐入佛见,所以,在学佛的历程,应转凡夫知见入佛知见,这是转凡入圣的根本关键所在。
梵网经云:“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
法身与法身是相互无碍的,空(梵语sunya)与空亦无碍。譬如:一盏日光灯的光明照于暗室,暗室当下光亮起来,第二盏日光灯又打开,此日光灯之光明又照明在前日光灯之光明处,前日光灯之光明与后一盏日光灯之光明绝对不会相互排挤,你推我推的、你挤我挤的,当下光明与光明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相互安住,二盏日光灯是如此,十盏、百盏、千盏、无量盏日光灯皆如是,日光灯这种美德实在值得赞叹,值得嘉许!诸佛法身与法身之间相互无碍,相互包容之美德,亦复如是。
又如众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不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与大海之水不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纵容百川众流,而不增不减,始终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诸佛法身充塞虚空,未曾增多,亦未曾减少;又如虚空,挖一个洞,未曾减少一空间,虚空添塞一个空间,亦未曾增加一个空间,虚空终不增不减,虚空与虚空不相互阻碍,而能相互包容;无量诸佛之法身充满虚空,亦复如是!
法身是解脱甚深之境,与般若性空正等相应,非凡情所能揣测得知,已超乎时度空间,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落入知见即成障道。
法身之德,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不碍小,小不碍大,大小亦不可得,纵横三千大千世界,自在无碍,**无量百千万亿化身于一刹那,如是穷劫欲赞叹法身之德,终无是处。(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