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林夕一梦 第一章:科举初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7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承业九年五月十二
宣政殿丹陛之上,一个靛青服的公公手持明黄圣旨大声宣读:“大晋承业七年科举进士科殿试吾皇钦点:状元:寒门王廷,榜眼:漳河郑氏郑梧,探花:临邺崔氏崔珩。”
大兴宫,清元殿,清风小栏。绛服的礼部尚书手持芴板躬身敛首“陛下,新创的科举进士科一共有三万四千五百六十四人人参与。其中,寒门子弟三万三千七百七十六人,关西士族子弟三百一十六人,安阳士族子弟四百七十二人。秀才者六千人,举人者一千人人,贡士三百人。寒门入贡士二十三人,关西士族入贡士九十四人,安阳士族入贡士一百八十四人。”
声音消散在琉璃瓦间,尚书大人在皇帝的示意下恭敬的离开。极品的伽南香饼因着云母隔火的纵容逃逸出雕龙银香具,青烟曼妙旖旎扶摇而上,一室馥郁馨香。室中的人却没有欣赏这烟逸香迷的美景。
前秦六代而亡,不过两百年,究其缘由是宦官外戚为谋私利架空皇权。可就算是这样,那些外戚宦官也不敢招惹关西士族与安阳士族。士族权势可见一斑。延用六百多年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今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势力太过强大,影响政令实施不说,也威胁着李家天下。科举制的实施出发点是为了给寒门为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了制衡士族在朝堂的势力。
当初李弘想过第一次实施科举打压士族的效果也许并不会很好,但是今天礼部统计的数字却还是让他有些失望。贡士中寒门子弟的数量仅仅十之一二。别人或许不知,但他却明白这个钦点的寒门新科状元所写策论是不如那个临邺崔珩。而这三甲排名也是与实力无关的。
科举制的创立是为了兴寒门压士族,所以第一次的三甲必须要有个寒门状元,才能起到鼓励天下寒门子弟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削弱士族的声望。关西士族尚武,安阳氏族崇文。作此安排也是想要平衡两个士族的意思。还有一点,他不想承认,前三甲,王廷四十六岁,郑梧二十九岁,而这个探花崔珩一十七岁。这次殿试他问了他们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论科举。未及弱冠的少年一点都不紧张地在含元殿上轻松地答出了他最想要的答案。虽然因为不能直视龙颜的原因低垂着眼帘,看不见他眼中的神采,可那一身的风度却丝毫不受影响。就像是一幅画,一幅画。。。。。。
前三甲最出彩的那个人,年少风流,却是崔家的人。麻烦。
让人启了崔珩会试与殿试的试卷来。两份文卷上,行楷笔迹直曲方圆、收放有度、温润地像那个如画的人。文章作者的思想透过宣纸,吸引了帝王的注意。
伽南香缠着雕龙柱,微风迷了路却恋上了殿中的伽南。淡薄的日光穿过厚重的云层,在地板上记下了窗板繁复雕花的模样,一室幽然,一个沉稳地声音说:“来人把这两份试卷誊写备份,不能抄错任何一个字的位置。”
李弘侧躺在飘窗下的卧榻上,立刻就有内侍轻轻熄了盘龙香具里的伽南沉香,再搬了一缸湃着香果的冰水放在纱帘边。天然的果香代替了伽南沉香陪伴在帝王的身边。飘窗外的走廊挖了一个水塘,种了几株垂柳,柳条互相掩弄缠绵,塘中的荷花莲叶也是遮遮掩掩,含蓄得像未出阁的姑娘。李弘喜欢这种江南小景,这让他想起已仙去的母后,那么地温柔淡雅。今天李弘看着熟悉的景色,心里却想起了含元殿上那个自信骄傲的崔珩。
崔氏祖先在东周时曾任公卿。而后崔家历经天下分合七百多年屹立不倒。三朝代两乱世,不管时局世事如何,崔家总是那个诗礼簪缨,钟鸣鼎食的富贵大族。大庆士族虽分关西和安阳两派,但是论历史,财富,权势,崔氏可以说是天下士族之首。
而崔氏的本家却在南方。明明历代都城都在长江以北,可是崔氏偏偏将本家南迁到那时还是蛮荒之地的长江以南。据说是崔氏先祖不忍见南蛮子民未经开化,不学礼法,过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而举族南迁,以一族之力造如今江南才子佳人,鱼米之乡的盛况。李弘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没有一个家族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动摇自己的根本。这说法太过荒谬,真相恐怕是不能见人的崔氏秘辛吧。
崔家几百年来人才辈出,这一代不出意料也出了个天才--崔珩。崔珩是崔家二房崔恭的第二个儿子,姿表秀异,贵气天成,就算是人群之中也能引人注目。就是身为皇帝的李弘也听说过他的风姿隽秀。崔珩十三岁被准出府,还没过他家门前的街就被瓜果给扔回来了,然后叫了辆牛车跟在他的马后。黄昏时拖了一车的瓜果回来。崔氏小潘安的名声响遍中原。李弘想到这里轻轻地笑了,这崔珩的性格肯定不是像殿上所表现的那般温文尔雅,若真是那般儒雅,哪里会在被瓜果扔回来后再叫上一个牛车跟着出门呢。这样妙的人却是崔家的,恐怕无法与他深交,真是可惜。
仲夏的热气被清风小池挡在了外面,冰水带着香果的清甜散着丝丝凉气萦绕在帝王的浅笑边。似乎凉情逸景隔绝了俗事的烦扰,李弘慢慢地睡着了。梦里他又想起了温柔的母后还有那个。。。。。。临邺崔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