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探究历史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9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探究时间概念的由来,可从地球人公认的时间单位“天”和“年”说起。自人类诞生起,人们就感受着昼夜轮回现象,并把一个昼夜轮回定义为一天时间,以后逐步认识到这是地球自转(一种事物)的表现。再有,人们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轮回现象的背后认识了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这一事物,并把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定义为一年时间。不仅如此,人们还把一天划分为24小时或者12时辰,把一年划分为4个季节、12个月份等等。人们还拿一年时间与一天时间的长短进行了比较,以1年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来对应大约365天。
通过对时间单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其实是围绕着各个(种)事物的存在过程进行的。时间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存在过程进行定义、划分和相互比对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过程、状态无外乎运动变化或静止。运动变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间上的改变,也可有形状的改变,有的事物呈现出周期性的运动或变化,而有的则不明显或者没有。那些具有明显周期性变化的事物,其存在过程或阶段,往往被人们用来作为判断时间长短的依据。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单摆的运动周期、原子的震荡周期等等。人们虽然由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建立起了时间概念,但这并不表明没有运动变化就没有时间或静止对时间没有意义。静止状态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比如钻石的分子结构这一事物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是稳定不变的,不然人们就不会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因此,不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的,只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对其用时间来描述其存在过程,也就是时间概念里还应体现事物的静止状态这一面。仅仅把时间概念建立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上是初步和片面的,若能进一步意识到静止也是事物存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将是人们在时间概念上的一个进步。
人们建立时间概念的一个基本目的是为了对时,即对各个(种)事物的先后次序或者是否同时进行比对。人们为了方便相互间的交流和活动,通常以一些具有标志性事物的起止作为对时的标志。例如,以耶稣诞生的年份作为公元纪年的开始、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的年份成为民国纪年的开始、以运动场上发令枪的声音和烟雾就作为某项比赛的开始。
人们建立时间概念的另一个基本目的是为了计时,即衡量、比较各个(种)事物存在过程的长短。人们一般不以静止事物的存在过程作为记时的依据,这也许是长期以来人们将时间仅仅看作“运动的存在形式”的一个因素。人们通常选择一些周期性运动变化较为稳定的事物,以其运动周期作为计时依据。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机械钟表、石英钟、原子钟等等,这些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天然的或人工的计时器。计时器就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某个(种)变化事物的存在过程(尤其是周期性的)来衡量其它事物存在过程长短的装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计时器度量出的时间都是呈现其本身的存在过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过程。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或通过一定的转换,以某个计时器的运行状态来描述其它事物存在过程的长短或所处阶段。比如以大约365个地球自转周期(天)来对应1个地球公转周期(年)、以大约29。5天来对应1个朔望月、用秒表来测量运动员的成绩等等。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时间概念不应是人凭空杜撰出来的意识,时间概念来自于人们对各个(种)事物存在过程的认识,并通过归纳总结而产生。因此时间概念对应着客观现实——事物的存在过程。人们除了对“东西”——以实物形态呈现的客观事物,比如恒星、行星、分子、原子、细胞等认识以后可以产生了相应的概念,还可以对不是“东西”的非实物形态的客观事实认识以后产生相应的概念。比如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电流强度、温度、发光强度、物质的量,还有人们的空间、信息、意识等概念反映的也是非实物形态的客观事实。所以,如果有人以时间不是“东西”为由,就否认时间概念的客观性显然是荒谬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大脑在计时方面呈现出“地方分权”的特征,针对特定的活动,不同神经回路拥有自身的计时机制。对大脑如何处理时间的这一新发现意味着科学家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改变个体的时间感。形象地说,就是让时间变快或者变慢。人们不仅用时间来描述物质事物的存在过程,其它非物质事物的存在过程也可用时间去描述。比如说意识方面的,马克思主义是何时产生的,又流传了多久。
人们若是认识到了事物的存在过程是时间的本原,再给时间下定义就不是难事了。时间是事物的存在过程,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属性。作为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量纲之一,人们统一以时间来衡量各个(种)事物存在过程的长短和次序,包括运动变化的快慢。
时间就是宇宙中的我们人类看不到的物质(以太)的流动,恒星或行星只是存在其中的悬着物,随着其流动的方向而做着缓慢的运动,当向着以太流速相反的方向运动,时间就会加速,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