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第二章英雄诗梦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654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巅峰谋略---张鸿雁策划传奇》
    作者:刘自强旗飘扬
    第二章英雄诗梦
    三、体悟“英雄神仙”张良
    释迦牟尼在《杂阿含经》中开示:“诸比丘!在我涅槃之后,具信善男子善女人等,要尽形寿朝礼与忆念四个圣地。”释迦牟尼还说:“由于此具信的功德,都将往生善道。”这便是朝圣的典故来源及意义所在。以后,许多高僧大德解说道:“只要我们亲睹、听闻、忆念或接触到这些圣地,暂时的病痛障碍都将消除,具足无量善缘功德;同时也因我们至诚发愿的功德,将帮助我们证得究竟的佛果。”这就是佛教信众们,特别是西藏地区的佛教徒们要去朝拜圣山圣湖的原因。
    朝圣,对一位教徒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普通人而言,也会有类似朝圣这样的举动,这是对他所崇拜的人和与此人员的纪念地进行的造访,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朝圣。这种“朝圣”对一个人信仰的完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就好像是佛教朝圣所产生的功德,伊斯兰教朝圣所履行的天命。
    张鸿雁也有过一次“朝圣”经历。1983年,张鸿雁读大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去了陕西汉中留坝县,专程瞻仰了张良庙。这是一次“朝圣”之旅。张良,作为张氏家族的英雄人物,早已象种子一样扎根在张鸿雁的心里。对张良的真正认识,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趋于深刻、趋于全面。但是,必须有一次如佛教徒朝圣圣地,穆斯林朝觐麦加一样,“亲睹、听闻、忆念或接触到”圣地,方能悟到其精神内涵。
    张鸿雁在南师大图书馆读《史记•留侯世家》时发现,书上记载的张良与父辈们口中所传述的张良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候,他就想,总有一天,要去留坝县,亲眼看看最仰慕的英雄人物,看看留侯祠。即使不能与英雄生于一个时代,但能与他呼吸同一个天空下的空气,脚踏同一块土地,这也是令人向往的。
    那一年的暑假期间,张鸿雁到了汉中市,从汉中到留坝,还有差不多3个小时车程,路况不错。张鸿雁一路上感慨良多,看脚下滔滔而过的汉水,长流常新,多少风流人物,多少剑锋戟影,多少风花雪月,多少激越悲壮,多少朝代盛衰,多少世纪轮回,都被它低吟浅唱的波涛轻轻冲散。在岁月的长河中,人类所做的一切,都如沧海一粟,何足唏嘘!
    一路上不时看到古代遗迹,车过马道镇时,前方高挂一路牌,上书“萧何追韩信处”,一箭头指向溪流右岸。张鸿雁估计应该是到了寒溪。当年韩信未受到刘邦重用负气离去,萧何听说以后连夜追赶,就是由于寒溪溪水突然暴涨阻挡了韩信的道路,才让萧何追上的。所以,寒溪又称为韩溪。
    长途车进入了秦岭深处的紫柏山,离目的地很近了,山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张鸿雁很难想像张良当时的心情:一个人中英杰,在推翻强秦、建立汉家一统天下之后,却放下盖世的功勋,摒绝本来可以享受的世上一切荣华富贵,来到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一切都远去了,只有宁静和寂寞。两千年前的紫柏山一定比现在更宁静,更寂寞。
    终于到了目的地,张良庙就在眼前。放眼望去,柴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像。溪水轻流低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庙宇玲珑,楼台迭现;云霭缭绕,松涛不绝,如变幻无常之境,让人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
    张鸿雁觉得进入了张良的气场,他从没有象这样近距离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接触过,他迫不及待地走向张良庙。迎面是一座青砖砌成的山门,上方横刻“汉张留侯祠”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副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上联是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杀秦始皇一事,下联是指他在圮桥求教黄石公一事。
    进入山门便是灵官殿、三清殿,张鸿雁没有停下脚步,径直穿过二山门,迎面就是拜殿。张鸿雁平静了一下心情,向拜殿上张良的灵位虔诚地拜了三拜,起身走向大殿。只见大殿中央的石座上盘腿正坐着一尊神像,此人正是“西汉三杰”之一、张鸿雁心目中的英雄张良。塑像比张鸿雁想像中的身材要矮小一些,神情婉然,眼神温和,并没有表现出英雄才有的逼人英气。张鸿雁默默地站在偶像面前,望了一眼,再望一眼,便不敢再看。张良就应该是这样,那温和的眼神,透露出洞察宇宙的睿智,平静的神态,展现着包罗万象的襟怀。
    张鸿雁此刻所立之处,是张良潜心修道,辟谷成仙的地方,也是张良远见卓识,高风亮节的见证之地。小小的留坝县,因了留侯张良,得以不朽。千载之下,仍让人怀想不绝!
    问世间权为何物,曾使英雄竞折腰。权就如同鸦片,得不到者,拼其一生,前赴后继,为其所诱。得到者,便再也离不开权,一生为权所累,为权所害。唯有张良,既实现了抱负,完成毕生追求的功业,又保全自己,展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张良身为开国三杰之一,汉朝建立之后,功成名就,浪迹天涯,隐居深山,张良的人生轨迹给张鸿雁很大的启示。
    张良的人生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秦始皇灭韩国开始到项羽杀害韩王成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张良以反秦复韩为己任,争取夺回失去的江山。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就是博浪沙锤击秦始皇。在这一阶段,张良与刘邦有了初步的合作,有两次给了刘邦重大帮助。一次是鸿门宴,一次是送刘邦去汉中,指点他火烧栈道,对项羽示弱,借以积蓄力量。
    第二阶段是从项羽杀韩王,将张良推到对立面,即刘邦的阵营开始,楚汉相争是这一阶段的主线。在楚汉相争中,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逐鹿中原,最终打败了项羽,才有汉朝的创立。在这一阶段中,张良的人生价值完美的展现出来。
    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张良的人生轨迹到了第三阶段;张良从这时开始一方面继续为西汉王朝献计献策,一方面逐渐脱身,远离政治。
    从人生追求的目标来说,完成推翻秦朝大业,建立西汉王朝,张良已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从性格上来说,张良处事低调,不事张扬,淡泊人生,内心中对目标追求刚毅坚定,这为他以后的隐居提供了思想基础。
    张鸿雁在大殿瞻仰了心目中的英雄之后,便来到幽静的南花园。迎面有几棵古老的紫柏树,曲枝旋节,苍劲健壮,如寿星一般。院里一棵高大的玉兰树,亮出一片高贵。院内深处有个六角石亭,上书“拜师亭”。据《史记》记载,张良是得到了神仙的帮助,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拾履得书”故事。其时,张良正隐居下邳,韬光养晦,遇到了“圮上老人”黄石公。苏轼的《留侯论》中说:“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事实上,张良是真真正正的“大勇者”、“大礼者”,他经受住了考验,以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人,得到了旷世奇书——《太公兵法》。老人告诉张良“读此书可做王者师,十年后兴天下”。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后,爱不释手,秉烛夜读,大彻大悟,心领神会,遂成为一代智谋奇士。其实,《太公兵法》即使被其他人所得,未必能像张良那样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只有象张良这样胸怀大志,时刻准备施展身手的人,才能从中受益。这个故事对张鸿雁影响非常深,他由此觉悟到:“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个“悟”在张鸿雁以后走上社会,闯荡天下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拜师亭外,巍然矗立着一块巨碑,上书“英雄神仙”四个大字。世上能做英雄的人很多,能做神仙的人也不少,二者俱得者,唯张良是也。张良虽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也不擅于舞枪弄棒,上马杀敌,他的英雄之举便是智谋。张良为刘邦筹划了多少良策,已无从一一考察。张良尚未正式加入刘邦集团,便为刘邦出谋划策,导演了“鸿门宴”、定下了“明烧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谋,这些尚属于战术层面的计谋,已经足以震古烁今。在张良正式加入刘邦集团之后,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为刘邦拿出最科学、最合理的决策,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战略上的决定性作用。
    比如“画箸阻封”。那一年,项羽将刘邦困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汉王刘邦大为焦急,询问群臣有何良策。谋士郦食其献计“复立六国之后。”当时刘邦病急乱投医,立刻命人刻制印玺,准备让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就在这关键时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并问此计得失如何。张良听罢,大吃一惊,忙问:“这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他沉痛地摇摇头接着说:“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坏了。”刘邦顿时惊慌失色道:“为什么?”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从八个方面分析给刘邦听。张良的分析精妙至极,字字切中要害。张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然后,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为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这是战略层面的谋略,从中可以看出,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再如“鸿沟和议”。刘邦当时对项羽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项羽无奈,与刘邦讲和,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便与陈平同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刘邦采纳的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最终项羽兵败垓下。
    张良在战争年代所做的战略层面的谋划,每一个都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和平年代又在定都、封侯、立相国、易太子等大事上起了一言定邦的作用。
    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即帝位,但定都何处尚未确定。国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问题对新兴的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群臣都想长期定都洛阳,刘邦也持此意,只有齐人娄敬劝刘邦定都关中。张良力排众议,向刘邦进言道:“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张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负重望,又深得刘邦信赖,因而汉高祖当即决定定都关中长安,开启了西汉二百多年基业。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看见诸将在窃窃私语,便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张良故意危言耸听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您所仇怨的人。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最后会被杀,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刘邦忙问:“那该怎么办?”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刘邦答道:“那就是雍齿了。”张良说:“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就更不用忧虑了。”张良此举,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汉十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换太子之意。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正如大儒叔孙通说的那样:“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建议太子请“商山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刘邦一见大喜,自己都请不来的高人,让太子请来了,说明太子有本事,从此打断了换太子的念头。
    古人对张良的评价是“图难於易,为大於细”,这是说张良在处理刘邦集团的核心问题上,能够抓住主要矛盾,从实际出发解决难题,从小处着手成就大事。在《史记》中找不出张良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但可以感觉到张良实实在在的丰功伟绩。他所做的事好象信手拈来,但稳妥靠得住;他所说的话没有花架子,但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不受条条框框限制,能根据实际情况而具体解决;他不受传统约束,能与时俱进。他表面上随心所欲,其实是深思熟虑;他没有智巧之名,却能运筹策划于帷幄之中,没有勇武之功,却能无形之中克敌制胜。
    在张鸿雁看来,张良最大、最成功的谋略就是对自己的策划,也就是“英雄神仙”的“神仙”一面。
    说张良是英雄,是针对其帮助刘邦灭秦立汉之功而言。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曾说:“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肖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而张良恰为“汉初三杰”之首,其功不可估量。说张良是神仙,显然是针对张良的心境而言。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将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而张良当时并不居功自傲,表示“臣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他要求不受三万户之重封,甘做留城万户侯,最终弃官辞封,退出朝政,隐居山林。张良的这一举动,试问从古到今,能有几人做到?
    张鸿雁站在“英雄神仙”石碑前,无限感慨,感慨张良的胸襟宽广,感慨张良的功成不居,感慨张良的急流勇退,感慨张良的独善其身,感慨令后世向往不已的“古今第一完人”。
    历史往往会有穿越,当时张鸿雁并不知道,就在他瞻仰张良庙的43年前,张鸿雁所崇拜的另一位偶像,也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称的周恩来来到了张良庙。
    周恩来对张良非常推崇,他在中学时代就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追相踪”。
    1940元5月上旬,周恩来由延安奔赴重庆的途中,穿越了800里秦川,来到了留坝县庙台子街的张良庙。周恩来站在“汉张留侯祠”山门前眺望很久,对随行人员说:“留侯把荣誉利禄都抛在脑后,晚年就隐居在这里……”走进了张良庙,他又对随行人员解释:“张良是古代一位英雄,帮助刘邦打天下,统一全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汉王朝。后人为他修的庙叫张良庙。”
    在“英雄神仙”石碑前,警卫员问道:“张良确实是英雄,可为什么又叫英雄神仙?”周恩来说:“刘邦得天下后封赏功臣,让张良自己选择三万户封地,张良推辞了。他说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县相会,只把留县封给我就足够了。那时的留县(江苏沛县留城)经战乱不超过一万户。他不贪。张良随汉高祖刘邦人函谷关后,刘邦当皇帝,张良就静居养气,不吃粮食,闭门不出,说:‘我蒙皇帝信任,当军师,不过出了点主意就封万户候,这已经是最高待遇了,足够了。我只想脱离人间俗事,追随仙人赤松子去神游’。因此,老百姓都传说他成了神仙。”
    周恩来凝望着石碑,又对随行人员说:张良是个明辨是非、通晓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虚幻,他这样做正是他的聪明智慧所在。因为在那样的社会,他明白,在功勋和名位之间,为人臣子是难以长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劳最大的三个人,韩信被杀,萧何被拘,只有张良把功名利禄抛于脑后作了“神仙”。
    在参观张良庙的过程中,周恩来向身边的人详细讲述了张良、萧何辅助刘邦兴汉的历史,他说:张良、萧何都是有很大本领的人,没有他们兴不了汉。他们自己知道这一点,刘邦也知道这一点。同时他们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张良和萧何都不是帅才,张良给刘邦说太公兵法,刘邦一听就明,常用其策。张良给别人讲就不灵,所以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他跟定刘邦不走了。他懂得,跟别人发挥不了他的才能智慧,只有跟刘邦才能得到发挥,相辅相成,成就一番大事业。周恩来作了一个手势,总结似地说:“中国的历史,总是少不了张良、萧何这样的英雄人物。今后也需要这样的人。”
    在延安通往重庆的路上,名胜古迹、庙宇很多,周恩来却只看了张良、萧何的庙,谁能说其中没有深意呢?
    张鸿雁是在多年以后,许多历史已经解密了,才知道周恩来游览张良庙以及对张良的评价。这不仅是一种穿越时空,古今相通的精神共鸣,对张鸿雁来说,也是一次荡气回肠的精神洗礼。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