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9新年的杭州之旅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567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09新年的杭州之旅
正月初二,很多人都在忙着走亲戚的时候,我和游侠杨两人,开始了我们的杭州之旅。
早上9:30从上海南站乘动车组D657次,
10:48到达杭州站,不过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动车组居然也有站票,神奇呀。大概是春运期间,各个班次都很多人,实在是很奇特的,时速在150公里左右,万一急刹车是不是很危险呢?谁让偶们人多呢,嫌站票不好啊,那就不要乘呗,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还好只有1个小时20分钟。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代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开始,杭州已有8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杭州最初的名称为“禹杭”,曾用名有“余杭”、“钱唐”、“钱塘”、“临安”等,历史上先后在五代吴越国和南宋时期成为都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元代初年,来过杭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世界上最为美丽华贵的天城”。1949年5月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杭州的民俗风情,与杭州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和发展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一项项颇具生动性、独特性、参与性的新鲜有趣的民俗活动和地方风情的表演和展现,令人惊奇、感动而难以忘怀。
杭州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最早的佛寺出现在东晋初年,道教遗迹更可上溯到三国时期。佛寺、道观加上大量民间俗神祠庙,以及始于南宋并在元代以后形成规模的伊斯兰教的传播,为杭州历史文化充实了内涵,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情趣。
出了杭州火车站,在马路对面乘Y2,直达灵隐寺。也许是春节,整条路线都很堵,平时30
——45分钟的路,居然花了1小时15分钟,基本上等于从上海到杭州的时间。如果不赶时间,Y2要乘那种外观像个小楼,座位是木质镂空,车上有导游小姐解说的那种,一样都是3元钱的票价,春节期间加开的班车不要坐,没有感觉。虽然那个导游小姐说的是最简单的那种台词,但是,在冬日暖阳斑驳的光影中,坐在木头镂空的凳子上,带着耳机听着仿佛时光倒流的歌曲(自动忽略导游小姐的声音),朦胧间不知今夕是何年,人又在何处。
灵隐寺出名恐怕还是因为很久以前滑稽大师严顺开演的电视剧《济公》吧,那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邋遢和尚,让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了灵隐寺。其实,灵隐的名在民间是很有历史的,他是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位于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是一处古丰富、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又名云林寺。东晋时期印度僧人慧理见这里景色奇幽,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灵名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是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七殿堂,僧众三千,成为江南名刹。自创建以来,毁建10余次,1956年和1975年两次整修,成了现在的规模。
灵隐寺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据灵隐寺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至灵隐,一日早晨灵隐寺主持谛晖法师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只见灵隐寺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一派云林漠漠的景色,回到山下,谛晖法师请康熙帝为寺院题字,康熙帝即景生情题了“云林禅寺”,但灵隐寺已名扬天下,人们依旧称云林禅寺为灵隐寺。
北宋时,有人品评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
今天我们见到的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华严殿。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掌管着人间的风调雨顺,是民间百姓祈求耕种顺利、丰收的神。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巍峨。殿正中,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宝殿正梁被白蚁蛀空倒塌而毁。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低眉细目,气韶生动,极具风采。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
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正中为说是善财童子拜观音的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见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第子善才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
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像线刻石。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
藏经阁中成列着灵隐寺历代收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经、东魏镏金佛像、明代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经等,都是弥足珍贵的佛教宝物。
华严殿是新建成的殿阁,内供奉佛祖宝像左右侍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佛像整体白色,身上装点着水晶琉璃珠,佛像的鬈发为宝蓝色,整体造型和我们平时惯见的佛像造型不一样。
现在的灵隐寺园林,除寺内殿前殿旁还保存有一些假山、古树林木外,主要在于寺前的清溪流水沿岸,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之山门前有飞来峰、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诸景。
灵隐寺旁的飞来峰,也是杭州的名胜,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飞来峰不仅风景美,而且是我国南方古代古窟艺术重要地区之一。在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射阳洞以及沿溪涧的悬崖峭壁上,有五代至宋、元年间的石刻造像330余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腹露胸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飞来峰(灵鹫峰)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北,是一座海拔168。6米的石灰岩山峰。飞来峰石窟是我国元代石窟艺术的瑰宝,建于五代至宋、元、明代,主要分布在沿溪岩壁及青林、玉乳、龙泓三大洞内和呼猿洞附近,总计造像345尊,最大的石刻雕像大肚弥勒像,相传雕造于南宋时期;青林洞内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雕造的“西方三圣”,为飞来峰现存有题记的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宋代,罗汉造像成为飞来峰数量最多的造像题材,其中大多为北宋时期的小罗汉,而位于沿溪岩壁的南宋布袋弥勒像则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者。在现存元代造像中,“藏密”喇嘛教梵式造像成为飞来峰造像中最显著的特点,其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在我国造像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飞来峰石刻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玉乳洞深处有一石径可通往龙泓洞,又名通天洞,洞**上有一尊天冠观音,是观音造像中难得见到的一尊。西过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线天,举首可在石隙中见到一线天光,因名一线天,一线天前即为冷泉。过冷泉,往北高峰半山腰有韬光金莲池,为杭州第四名泉。
自“咫尺西天”照壁往西进入灵隐,先至理公塔前小驻。理公塔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处,此塔高8米余,八角七层,是一座石塔,位于飞来峰岩旁,与周围景色颇为协调。往右过春淙亭。一道红墙暂将灵隐寺遮住,左边便是飞来峰与冷泉,在泉边漫步,景色幽深,引人入胜。
唐代冷泉上有5座亭子,后因山洪四亭俱毁,冷泉也于明万历年间移建岸上。现有“壑雷”“冷泉”二亭。亭建于宋代,苏东坡有诗“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诗得名。冷泉亭上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写得很有意趣。
历代有很多描写灵隐寺的诗句流传下来。
寄韬光禅师(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注释】
①韬光禅师:唐代僧人,住灵隐寺西北巢枸庵的寺中。
②上界:指上面的佛寺。
③据佛教典籍记载,禅悟到一定境界或说法至精彩处,会闻到异香。桂子之落,亦如六朝云光法师在金陵雨花台讲经,感动天神,花落如雨。因为相传月中有桂树,所以可以从天上落下。
出了灵隐寺,乘Y1路到清波门下,这里是另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吴山。
吴山是西湖南山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南界,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
吴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元诗人萨都刺有诗曰: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近代巾帼豪杰秋瑾则留下了传诵一时的《登吴山》七绝: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表山是越中。新西湖十景中,充溢着天、地、人同造化共凝聚意味的山水杰作,首推吴山天风。
吴山多古树。八百岁高寿的宁樟,经历六百年风雨春秋的龙柏,是吴山悠久历史的见证,令人敬仰。这里三百五十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就达十五株之多。
吴山多奇岩。金地山西南坡的十二生肖石,从一定的角度看去,酷似龙、虎、兔、猴等十二生肖的造型,文人雅客却将它们解读为:巫山十二峰。另如垂云峰、飞来石、吕字岩、泼水观音石及瑞石洞、青霞洞石景,无不令人叫绝,难怪明末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要大书一笔道:吴山石皆奇秀一色,一岩一壁,皆可累日盘桓。
吴山在南宋以后,祠庙寺观越建越多,至明清,商业店肆纷纷挤入,步步楼台,处处寺庙,香客游人摩肩接踵,一片热闹景象。
城隍阁是吴山上最大的神庙,仿宫殿式建筑,基址可寻。庙内空庭中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大时樟树至今郁郁葱葱。在人们心目中,当年的城隍庙不可等闲视之,以至连山名也因此庙而顺口叫做城隍山了。旧时众多的祠庙寺观,使吴山四时庙会不断,吸引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成为杭州地方民俗风情活生生的展鉴馆。农历新年、二三月间香市、端午、立夏等节期,山上山下人如潮涌,熙攘喧闹。各庙宇里的菩萨、神像,凡有点来历的,年年要过生日,必有一番喜庆热闹。庙会盛,游客众,招来了大批特殊行当的从业人员,算命、看相、测字摊位,还有卖字画、变戏法、耍杂技以及普通店家小贩设摊做生意,不胜枚举。
城隍阁是七层复合顶仿古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高41.6米。整体造型上融人了元、明两代华丽的建筑风格,整幢建筑表现出凌空飞升的气势,象征凤凰展翅翱翔和仙山琼阁的高远意境,使人联想起西湖明珠“龙飞风舞到钱塘”的美妙传说。登上阁楼,可以鸟瞰杭城美景,其恢宏的气势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相媲美,故又与之合称江南第四大名楼。登城隍阁,可北望西湖全景,南眺钱塘江,东观杭州市貌,西览翠绿群山,是游人登高揽胜的绝佳之处。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均登上吴山观景,足见此地风光绝胜。
吴山上还曾留下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为吴山有美堂撰记文说:“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南宋陆游晚年曾多次来游吴山,留下了《阅古泉记》等名篇。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徐渭和陈洪绶曾先后寓居吴山火德庙西爽阁,创作诗画作品。清代,文人雅士结队上吴山聚会雅集,谈今说古,怡情林泉。至如李渔那样的文艺全才,竟举家迁居吴山铁冶岭上,他为新居层园撰题楹联云:“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民国初年,当时繁盛喧阗的吴山景象,随着杭州湖滨新市场的开辟而一蹶不振。
今天,在吴山脚下,穿过吴山广场,是清河坊历史文化一条街。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有热闹的庙会,前半条街是各地的美食,后半条街是手工艺品。其中有一家店是卖手工制作的花生酥糖,黄黄的酥糖,泛着浓浓的花生味,酥酥的,很好吃,据说也是百年的历史了,店小小的也就5、6个平方,有2个年长的阿姨在看着门面,细腻的糖分飞扬在空气中,以至于这2个阿姨的头发也是丝丝缕缕的白色呢,有游客说:白发魔女,不过阿姨听了好像不大开心的样子呢。(*^__^*)嘻嘻……,虽然真的很像——这家店就这样平方的隐藏在热闹繁杂的接到中,如果不是游侠杨带我来,我可能都不会知道有这样一家店,在这里也要谢谢游侠杨。
游览了清河坊,拦一部出租车,一个起步费(10元+1元燃油费)就可以到杭州火车站,赶下午5:25的动车组回上海,大约在晚上6:40左右就可以到上海南站了。如果还想笃悠悠的游览杭州的新十景、旧十景,大可以在杭州住上几个晚上,杨公堤旁的明堂青年旅社就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杨公堤少许偏僻了些,不如南山路热闹,不过我本人就是很喜欢那里的风景,前提是节日住宿至少要提前二个星期预定,并用信用卡网上支付部分费用,平时是怎么样的我不晓得,大概没有这么夸张吧。
我是个懒散的人,喜欢惬意的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享受阳光、享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喜欢隔着玻璃窗,透过斑驳迷离的光影,看着街道上来来去去的人,发呆。09年我只希望能够自由的过我喜欢的生活,让心放轻松,让心自由飞翔而已。但愿那不是一个奢望——
2009年1月
随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