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24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我的父亲就出生和成长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父亲的家庭在当时的环境中还算是比较优越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是村里小学的老师,父亲(我的爷爷)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地质方面的技术员,这样的家庭环境让父亲从小就接受了与村里其他孩子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尽管同样都是在农村,但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却是绝对不相同的。其实若是严格的说,父亲并不算真正的农家子弟,应该算做小知识份子家庭吧。这个出身就注定了父亲后来的一系列思想的突破和命运的转变。马克思曾经说,每一个人出生时,身上都打下了阶级的烙印。我觉得,一个人的出身,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环境,完全会在这个人一生的思想上打下永恒的印迹。
    父亲是爷爷的长子,父亲出生的时候搞地质工作的爷爷千里迢迢才从西藏赶回来。爷爷和奶奶两个人的感情很好,奶奶是老师,生活中难免有些知识份子的清高和固执;爷爷脾气很好,他性情温和,待人慷慨,是个典型的文化人的气质。两个人虽然不是自由恋爱,而是媒妁之言,但婚后也算是相敬如宾,妇唱夫随。爷爷总是让着奶奶,喜欢乐呵呵的看着奶奶一脸严肃地对待每一件事情的样子。奶奶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出身大户,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我一直认为父亲的很多方面其实都遗传了奶奶,他是奶奶的六个子女中最像自己母亲的一个。但是,他也是六个女子中最后和奶奶关系最不好的一个。也许正是因为奶奶的才华,所以才奠定了她的霸权主义。包括这一点,父亲也毫无保留的继承了奶奶的衣钵。
    父亲的出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他也是太爷爷身边的长孙。其实太爷爷的长子不是爷爷,而是从小过继给大太爷的那个男孩。听村上老人们说,北方农村有一个习俗:一些孩子出生的时候身体弱,怕养不活,于是有的人家就把孩子过继其他人,让人家帮着养,这样孩子就有两个父母,就会比较好养活了。我记得鲁迅先生的那篇《少年润土》里曾经也写过一些这样的风俗,润土不是就因为小时候怕不好养才带上银项圈的吗?
    听父亲说,大爷是在刚出生不久的时候就过继给了大太爷的。于是我的爷爷,太爷的二儿子就成了太爷的长子,而父亲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太爷的长孙了。父亲的样子长的很像太爷,我没有见过爷爷的照片,所以不知道父亲和爷爷到底像不像。我后来和父亲一起查过家谱,太爷爷娶的太奶奶不是真正的汉人。太奶奶复姓呼延,据说她们整个一个村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汉人,因为呼延是匈奴的一个姓氏,所以应该是南匈奴的一支吧。因为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匈奴部落分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西迁到了“牙利”这个地方后来建国叫“匈牙利”;而南匈奴后来向南进入河套地区,汉化以后散居于关中,宁夏等地,成了汉人。由此推断,因相貌原因而从小总是被人误认为新疆人的父亲,其实血管里本身就流淌着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血液。所以他后天那种自负、狂傲、暴戾、倔强、乖张、大胆又具有先见性的思想特征,都被我归结为草原血统的原因。而父亲的样貌也和汉人有很大的区别。他身材高大,眉骨隆起,眼窝深陷,淡黄色的眼睛总是射出犀利的光,有点像草原上的翱翔的雄鹰。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