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溪云初起之周礼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734  更新时间:11-12-20 17:1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盛夏的午后,天空没有一丝云,地上没有一丝风,一切都在炙阳的肆虐下垂头丧气,寂然无声,只有树上的鸣蝉用嘶哑的嗓音强烈地控诉着对炎热的不满。
    御书房里,武帝正在埋头研读《礼记》,孝伯在一旁用力扇扇子,终于忍不住说:“陛下,您就歇一下吧。这天也太热了,气都透不过来。”
    宇文渊闻言笑了,眼睛没有离开书本,头也不抬地说:“热,其因有二:一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二是你心浮气躁,像我心平如镜,丝毫不觉热。”
    “是是!陛下一读《礼记》就沉溺其中,浑然忘我,莫非此书可解千愁?”
    宇文渊说:“你还记得吗?小时候,父亲逼我背《礼记》,背不出就挨打挨罚,我不服气,对父亲说,这些无用的汉人文人写出来的条条框框除了束手缚脚又有什么用呢?还抵挡不住我们鲜卑英勇无敌的铁骑。”
    “父亲听了我的话,显然对我很不满,但他没有责骂我。他沉思了一会,开始给我讲道理,讲了一个下午。”
    “父亲说:孩子,跟我们的祖先不一样,你长大后,不仅要骑马驰骋在茫茫大漠上,还要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礼记》就是一部讲治国之道的好书。书里说,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因此,在这六位英明君主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天下一统,没有分裂和战乱,没有生灵涂炭。
    但是,现在,你看看我们的周围,东面有北齐在虎视眈眈,南面有萧梁划江而治。他们都是我们的威胁,但我们现在还动不了他们。等到将来,我们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一定要灭北齐、平突厥、定江南,一统天下,恢复一个像夏商周一样的繁荣盛世。”
    “最后,父亲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我所有的儿子之中,只有你最接近我的气质,也最明白我的心意,将来如果我没能完成的志向,你要继续把它完成,明白吗?”
    “可惜,上天给了父亲机遇,却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最后父亲仓促而去,一统壮志,只有留给后人。但我作为继位的儿子,却没有能继续父亲的统一大业,父亲的遗愿化作一缕青烟,我心中悔恨羞惭。眼看着宇文护专权仗势,诛除异己,专擅朝政、作威作福。我作为一国之君,却没有能力制止他。但是他不能横行一辈子,他的恶行越多,我就越有机会。只是,目前为止,我只有等。”
    “从周公的身上我得到了统治一个国家的思想真谛——敬天保民。天道无常,你看看过往,前天是夏,昨天是商,今天是周,王朝更替,王权变易,都只能说明天命无常。你再看看今朝,南方的陈国萧家皇朝惨烈内斗,频频易主,朝廷上下,人心难安,他们的皇帝还醉心于《道德经》,妄图用玄学去蒙蔽百姓的心智,再看看老对头北齐,同根相煎,骨肉相残,最终导致千里见山风雨飘摇,血雨腥风。
    而我们北周何尝不是这样?宇文护杀害我两个哥哥,这十年来对我一次又一次试探,如果不是取意奉承,装作对皇权一点兴趣都没有,恐怕我都早死在他的屠刀之下。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家室不和,室家大凶。我不会让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了。
    我立志要实现父亲的志向,我立志要超过拓跋焘、苻坚,甚至能够达到周公旦的精神境界。所以,我刻苦,节俭,谦虚,谨慎,对照礼制规范自己的言行。吃粗茶淡饭,穿布衣盖布被,不饮酒、不贪财、不好色,专心修德,慎言慎行。十三年来,老奸巨猾的宇文护没有找出我一点毛病,找不到杀我的借口。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永嘉之乱以来,从五胡十九国开始,三百多年的战火硝烟,上百万的生灵涂炭,十几个民族的战与和,这一切,将在我手上结束,让人心得到归一,灵魂得到休养。所以我们要顺应天命,明德慎罚,敬天保民。老百姓就是老天爷,民情就是天命呀。”
    宇文孝伯说:“我明白了,陛下,所以您要在朝堂上向文武百官讲授《礼记》的,思想”让他们感受一千七百年前周制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知道您以后就亲政之日,我们的北周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宇文渊长叹一声说:“孝伯,满朝文武,明白我的大概只有你一个人了!”
    孝伯笑着说:“陛下,也许有些大臣心里明白,嘴上不说而已,他们不确定是否到了表态的时候,这时势,人人比鬼还精。至于孝伯,我才疏学浅,其实也不是理解得很透彻。只觉得陛下说的都是对的。”
    武帝轻轻拍了下孝伯的肩膀,表示赞许:“孝伯,你比那帮不学无术、鼠目寸光的宗室子弟强多了。他们除了胡作非为,就是整天拜佛。”
    说到这,武帝又敛起笑容:“这又是宇文护干的好事,他信佛是他自己的事,他却喜欢别人追随他的喜好,弄得现在整个北周国满天神佛。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当了和尚,道教和佛教争信众、争地盘、争待遇,分化了民众,更分解了国家的财力。迷信盛行,各种流言蜚语、谶纬之术蛊惑人心。以这样的国力,我将来如何灭北齐?更不用说统一南北。”
    孝伯说想了想,认真地说道:“陛下不必过虑,人心是靠说服的。我们还有时间。而且,大臣中也有明确支持陛下的倡服周制的。我记得蜀郡公卫元嵩就说过类似的话。对了,还有益州的云大人,对《礼记》等儒家学说也很有研究,有一次,他和齐王谈话的时候说道,国治不在浮图,大周启运,不能靠佛教,得靠儒教,而且是远古的周制。”
    宇文渊听了,笑道:“怎么都是蜀地之人?看来五弟那边真是人才济济啊!五弟这人,性格通达,容易让人亲近,从小,父母兄弟,个个都喜欢他。这点我确实不如他,哈哈!对了,孝伯,齐王这次回京,都带哪些人过来了?有没有那位元大人和云大人?”
    孝伯说:“元嵩大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云舟嘛,齐王最后还是把他留在蜀中,交给别人齐王不放心。”
    “云舟?”宇文渊重复着这个名字,觉得有点熟悉,忽然想起来,就是那个在宇文宪口中“才华旷世而又丝毫没有野心的人”。
    “云舟?齐王好像很看重此人。”
    孝伯说:“那是当然的,陛下。那几年我跟云舟都在齐王身边做事。云舟此人真不简单。比如说,别人爱书,书都放书房里,但云舟可以把所有的书装在肚子里。每次齐王要问什么,他随口就能答出,而且没有一点差错。”
    宇文渊听了,心念一动。又回过头跟孝伯开玩笑说:“孝伯,你得好好效仿这个云大人,把我御书房所有的书装进你的肚子里,以后我一问,你也要答出来,而且没有一点差错。知道吗?”
    孝伯一听,简直吓坏了:“陛下,您绕了我吧,从小到大,你知道我最怕读书记文的。我天生不是那块料。有空我还是到外面多跑几趟,给多探探各路消息吧?”
    宇文渊笑而不语,赞许地点了点头。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