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乱世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55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第三章
    五月间正是人间好时光,春日正盛,天清风好。
    虽说这几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许多人无家可归,许多人饿死在远行途中。但朱门酒肉臭这种事,从来是不缺的。特别是在扬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
    沈绿捧着刚买的馒头,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
    “馒头现在也涨价了,三文钱一个的话,十个就要三十文……”
    “嘿!沈公子!”只见一个小伙计飞奔而来,一边挥手还一边大声嚷嚷,生怕别人听不见。
    沈绿自顾自的算着,仍是慢慢的向前走着。
    那小伙计见他不停,便急了,撒腿就追,旁人都给他让路,不一会儿,他便气喘吁吁的拉住沈绿,边喘气边说:“沈……沈公子……你还……还没有帮忙……写书信呢。”
    沈绿一愣,回过神来,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看了看时辰,还早,便与小伙计一起又回了馒头摊,就着隔壁馄饨摊的桌子帮忙写了书信。
    这小伙计是外省的,战乱的时候随着娘亲到了这扬州城,兵荒马乱的年代,战事一多,死伤就多,死伤一多,再加上没有及时处理,就都被胡乱丢弃在诸如庙宇、寺院及其周围。寻常百姓不是各各都懂医理常识,再加上逃难的人实在是多,那些庙宇、寺院依旧住满了人,于是,一种像瘟疫一样的病便流传了开来。这小伙计的娘亲便在途中不幸患上了,最终都没能进的了扬州的城门。小伙计福大命大,竟然没有被传染到,便进了城,帮人家卖起了馒头。他一直还惦记着远在故乡的父兄,前一段时间无意间知道常来摊上买馒头的沈绿读过书,便想着,什么时候能寄封家书回去。
    这边说着,那边写,不一会儿便写好了。看着那满满一张纸的字,小伙计笑开了:“沈公子,今儿个真是谢谢你了,我出来也快半年了,一直惦记着家里,这下,可好了。”
    沈绿笑了笑:“没什么,举手之劳。”他看了看小伙计,见他一直瞄着纸看,便随口道:“你想读书么?”
    那边眼里顿时亮了,不过只是一瞬间,就低下了头,说道:“哪能不想啊,小时候家里穷,现在……”他回头看了看馒头摊,不说话了。
    看着那低垂的脑袋,沈绿沉默了。
    “你要真想学,以后你到陌花巷的沈府来,我就住在那。”沈绿突然说道。
    “你有大名么?”
    小伙计抬起头,有一瞬间的迷茫,摇摇头道:“我不知道,我娘就一直叫我小狗子的……”
    沈绿沉吟半刻,又道:“那,你姓什么?”
    这下小狗子答得快了:“我姓张。”
    “恩,我记下了,以后你要是有空,想学了,就来找我。”
    小狗子连连点头。
    看看时辰也差不多了,沈绿把书信给了小狗子,拿上馒头便回家了。
    陌花巷沈府。
    在扬州城里,谁人不知道沈家。先不说那当上吏部尚书的沈家大老爷,光是世代书香门第,年年出进士,就已经让寻常百姓啧啧称赞了。更别说沈家这一代三个儿子,各各都是榜上有名。大儿子沈丛,那是当年才华横溢的探花郎,当了翰林院编修,虽说不是时常在家的,但还是常常被街坊邻里挂在嘴边的。二儿子沈卉,当年中了进士第十一名,被分配到了苏杭一带当巡抚,要不是后来战事兴起,也是快要升迁的时候了。三儿子沈绿,虽然没有两个哥哥那么好的文采,但也是进士的三十二名。只是刚考完还没有上殿听封,便被告知母亲病危,他素来孝顺,又最爱娘亲,便不管不顾自己的前程,毅然回了家。
    可路途遥远,沈绿又是一届儒生,紧赶慢赶还是迟了一步,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其后,沈绿准备守孝三年,京城那边也没有他被封官的信捎过来。众人都叹,这次科举,算是白考了。沈绿也没有再去查问。
    几个月后沈丛回京,安慰他一定帮他问问情况并说说情,沈卉也回了苏杭一带。只是,还没有等到沈丛的书信,就传来了南边郡王造反的消息。一时间,兵荒马乱。
    沈绿是知道南郡的临王的,那是当今圣上的亲兄弟,也是皇太后的儿子中最有治世之才的。这次的谋反打着为国为民的口号,要扳倒昏君。其实打心底里,沈绿支持的是临王。
    他是沈家最小的孩子,除了两个哥哥外,还有一个姐姐。姐姐在大哥入仕的第二年进了宫,娘亲当时一百个不愿意,但圣命难违,只有把眼泪往肚子里吞。有一日他无意中听到娘亲向爹哭诉,“当今圣上虽然只有四十出头,但后宫嫔妃无数,每年又有数百个秀女进宫,瑜儿虽说进宫了就是妃子,但后宫中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事不少,最主要是,圣上他……他……瑜儿这么去,不就是守了活寡吗……”沈绿当时并没有完全明白这些话的意思,但也知道,姐姐进宫,不会比她嫁进同城的于家好。于家,就是先前想来提亲,被爹一口回绝的那个于家,原因无他,只因为于家虽说家世不错,但于家儿子实在不像话,日日流连烟花之地不说,参加科举更是连个秀才都没有考到。于家老爷是朝中左相,即便如此,爹还是半分考虑都没有。而如今……
    当今圣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沈绿一直是这么想的。所以那时他毅然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心中就猜到了这样的结果,但是他一点都不觉得遗憾,反而有一种解脱感。
    可是,临王起兵败了。
    虽说打仗时,最遭罪的还是老百姓,但现在也没有比那更差的了。
    先帝萧辉谦,虽说不是什么千古明君,但还算不上是昏君,最多是平庸而已。他优柔寡断,寄情书画,对朝政几乎没有半点野心。他是怎么即位的沈绿不知道,但沈绿知道就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当今圣上登基了,还把最有威胁性的兄弟六皇子祈临封为临王,并给了一块在穷山恶水的南郡的封地!当时,这一举动震惊朝野,要知道,刚登基就把兄弟撵出京城,当今圣上还是第一个!当然还是有一些老臣提出,先帝驾崩不久,不应该有这么大的调动,特别对象还是皇子。此话被大多数臣子符合,但不包括圣殿的座上之人。那人其实可以算是篡位了。先太子意外薨,先帝正值大哀大悲之际,他闯入灵堂,说是拜祭太子,其后,就传出了先帝悲伤过度,缠绵病榻,不久驾鹤仙去的噩耗。其实,谁不知道这其中,都是这位在捣鬼。可是事已至此,最有发言权的六皇子远水解不了近火,再加上这位也是个有计谋的,当下便宣告发国丧,并在第三日登基称帝了!
    六皇子虽然有心争夺,但一来父皇仙逝,悲痛难忍,二来,他虽精于谋略,却是个合格的政客,一心想着百姓,一想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便立即不再考虑了。于是便去了南郡,当了他的逍遥郡王。
    可是,百姓随即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当今圣上是先帝第九子,名祈封,登基后,改国号为力。都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萧祈封就如同那龙之九子中的睚眦一般,生性残暴。自登基三个月以后,便开始对外征战。当时,力国国力一般,虽然边关不是特别安宁,但还远远没有到需要用战争来解决的地步。圣旨一下,西北大将军陈育上书,陈述边关详情,意在说服上位收回成命。结果,圣上派遣吴重传旨,“西北边境常年受突厥欺凌压制,力国国强,岂能受此侮辱,暨任命吴重为西北征战大将军,率领边关大军直击突厥老巢。陈育为副将,从旁协助。”
    此事一出,边关将领士兵一片哗然。
    其后,为了给边关充足的粮食,圣上又将税收提高了往年的三成。可怜那些百姓,本来就所剩不多的粮食,更是少之又少。
    就在百姓们咬紧牙关交税的时候,边关告急了。
    那吴重原就是个纸上谈兵的,全靠着一个在朝里当官的表舅才某上了一官半职。不过他眼力不错,在当今圣上还是九皇子的时候就投忠了,所以现在才有了这一出。
    突厥本来是不想打仗的,换成是谁都不想没事就打个仗。可是你看,人家都练兵、点兵然后攻上来了,那不是没办法嘛!于是当即就一边注意着边关,一边备战了。
    要说这次突厥是真没想到力国会打仗,自己这边虽说和力国小摩擦不断,但没什么大事啊。于是,那兵也没办法一下子就集合,也没有排练阵型,也没有想一些对策,连将军都是快马加鞭连夜赶过来,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直接上了战场。首领那边已经准备好了撤退,都已经开始考虑后策了,结果这边,仗打赢了!
    用当时那位将军的话来说就是,力国这次是真正的突袭,如果他们还是以前的那只军队,那我现在已经不在了。
    边关告急了,百姓原本的怨气也出来了,力国开始乱了。
    先不说这一点三倍的税收,就是原先的那点,百姓们交的也是非常艰难的。更何况今年庄稼长得并不好,黄河虽说没有出大水,但小水还是不断的。
    这税收,如果说朝廷说是收一斤,那到了老百姓那,林林总总算好就会变成收三斤,甚至是四斤。一年的收成撑死了就那么多,没有了粮食,老百姓怎么活?
    然后,自当今圣上即位之后,便开始朝制大改,许多老臣还是在的,可那些支持六皇子的,甚至是中立的官员,被罢官的罢官,被降职的降职,有些不屈的,直接赐死了。朝中大乱了。
    沈绿的父亲是不折不扣的六皇子派,虽说是元老,但毕竟才四十几岁,为政最多不过二十几年,而且他是出了名的清廉。现在美其名曰在家休养,实则是虚有其名了,可以说是已经被罢官了。
    后来,整治到了地方,更是鸡犬不宁了。
    沈丛在翰林院,自圣上登基后就不曾回过家,寄回来一封家书,只有一句话:“公事繁多,暂无休假,勿念。”
    沈卉在苏杭,原是要升任当两江总督了,这么一来,只能留在原职,还差点被左迁。
    沈绿看着家中院子的一角,那里有许多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现在正散发着无限的青春活力。沈绿想,其实现在也不错。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