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金华电视  第三十七章 吸引全球的波浪鼓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7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在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商场中,树立了一尊“波浪鼓”的塑像。正是这只波浪鼓吸引着全球的眼光。
    小时候一到快过年的寒冬腊月,在家乡常常见到走街串巷来自义乌的鸡毛换糖人。他们手中摇动波浪鼓,肩上挑着两只竹篓,竹篓上面有两只镶有玻璃盖的盒子,盒子里装着用红糖制成的姜糖小糖果。随着波浪鼓声响处,继之传来“鸡毛换糖”的吆唤声。他们大多选择农历快过年的时候来,这是一年里集中杀鸡宰猪的年关,乡亲们也似乎知道到了腊月,鸡毛换糖的义乌人又要来了,早早地叫小孩子将鸡毛收集好了,以便听到波浪鼓声响好拿去换糖吃。那时节,小孩子吃到糖果已是一种分外的享受了。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收去的鸡毛做何用途,就去问他们。他们说,鸡毛有的用来扎鸡毛掸子,有的用作肥料。他们说自家种的田如不用鸡毛作肥料,收成就差。小孩子对波浪鼓感到很稀奇,一只带把的小鼓,在来回转动时,两旁系在短绳上的鼓槌击鼓作响,祥和悦耳。
    做鸡毛换糖生意非常辛苦,起早落晚。那时农村里大多都没有饭店,他们有时讨点饭食充饥,夜里往往借宿于祠堂、庙宇、戏台下过夜。那时村中长辈常常用鸡毛换糖义乌人的艰辛来激励和训斥后生:“你看人家义乌人多辛苦,你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义乌人凭借鸡毛换糖精神创造出人间奇迹。义乌由于小商品的发展壮大,已由金华的义乌上升到浙江的义乌,进而上升为中国的义乌,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在追索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和故事,永远值得人们铭记,一位是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再一位是农村妇女冯爱倩,他们已经融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是人们赞誉“义乌模式”的功勋元老。
    冯爱倩,一位40岁的中年妇女,为贫寒家庭的生活所迫,在1980年8月的一天,摇着波浪鼓进城做生意。不久她为了更快地赚到钱,放下了手中的波浪鼓,偷偷摸摸地在义乌县城北门摆起了地摊。在冯爱倩的启发下,有人跟着学做起来,慢慢地在义乌北门一带聚集了二十多个摆地摊。在当时摆地摊是不允许的,往往被当作投机倒把而进行围堵。冯爱倩夜里都无法入睡,翻来覆去地想,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她要为自己讨个说法。1982年5月的一天,冯爱倩将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县委大门口,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
    谢高华书记将冯爱倩请到了办公室,听取了冯爱倩的理由申述,经过几番争论后说:“你去摆小摊好了,我告诉有关部门不再关掉你的地摊。”
    这一年冯爱倩幸运地成为义乌第一个取得“鸡毛换糖”许可证的小商贩,拿到了义乌县第一本个体商业营业执照。
    在经过大量调查之后,谢高华召开县委会议做出决定: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这就是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在当时义乌县委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也正是由于义乌县委审时度势做出了这一历史性的正确抉择,才使义乌从此走上了“兴商建市”的道路。
    鸡毛换糖看似简单,但它揭示了市场是义乌经济命脉,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义乌县政府和撤县建市后的义乌市政府,从马路市场到中国第一代小商品城、第二代小商品城、第三代小商品城以及到现在的第四代小商品城,始终牢牢把握住市场资源和物流场站两大资源调控权。也正是义乌市政府始终如一地贯彻当初的既定方针,持之以恒,才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小商品包罗工艺品、礼品、玩具、箱包皮具、小五金、饰品、个人饰品、家居日用、办公文教、运动休闲、化妆美容、纺织皮革、包装印刷、电子电器、商务服务等16个大类,商品多达170万个,凡是人们想得到的日用百货,在义乌这个小商品市场都能找得到。
    义乌市的广播电视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热情讴歌。在这个进程中,义乌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第一代设在义乌县政府机关大院内的广播站,只有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和播出机房。第二代的义乌广播电视中心建在城西规划区内,建有较大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房,安装了电视发射塔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到了1996年11月,义乌第三代广播电视中心落成了。新的广播电视中心坐落在江东区江东路,总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这里山水相伴,辅以花园式的建设,环境更为优美。规模更加大,设施更加先进完善的义乌第四代的广播电视中心正处在建设之中。
    从手摇波浪鼓的鸡毛换糖生意开张,时至今日,义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认为世界第一市场。这颗中国小商品经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光彩夺目。
    中国的义乌人以勤劳和智慧,把温馨撒遍了全世界,义乌的波浪鼓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眼光!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