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金华电视 第十三章 蓝天白云间的舞台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0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三楼厅堂上,停放着浙江电视台首部电视发射机。
这是一部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浙江电视台以二频道首次对外进行试验性播出的电视发射机。这部电视发射机是当年浙江电视台创始者们精心设计和制造的。电视发射机由图机和声机两部组成。图机是在一个木制的框架上,底部安装了电源,上部安装了从精振到倍频,图像从视频放大到末级高频调幅和功率放大到输出。末级用的是一只FU—29双束射四极管,额定输出功率为40瓦,图像载频为57。75兆赫。声机是一只柜式结构的机箱,内装有精振到倍频和音频的移相调频,中经放大,末级也采用FU—29双束射四极管做功放输出,伴音载频为64。25兆赫。
尽管金华电视调频转播台尚在筹建过程中,但为了让金华人民早日看到电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争取创造条件上。
省广播事业局,那时电视两字还未加入其中,后来才升格为浙江省广播电视厅,也十分体谅我们的迫切愿望,从浙江电视台将那部闲置了的电视发射机调拨给金华电视调频转播台。我和王治平等像爱护心肝宝贝那样,才将这部电视发射机运到了金华双龙,然后联系盘前村民,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搬运到西湖峰高地上,安装在帆布帐篷内。不料,于九月十八日晚狂风大作,十九日凌晨,竟将帆布帐篷撕裂,宝贝电视发射机被吹倒在地。在紧急关头,求助于当地驻军,将电视发射机搬进附近一座停用了的收发报机房,立即投入抢救性维护。王治平从驻军那里借来了电吹风,用电吹风烘干被风雨打潮了的电视发射机。为了能赶在国庆节前顺利地转播出电视,于是向省电视台求助。九月二十二日,省电视台高澄清师傅并带上徒弟沈国钧,携带了电视方格信号发生器,爬山赶到。经过仔细检验和调试,信号顺利打通。接着,冒着暴风骤雨在临时的发射机房南侧架设起两片二频道五单元发射天线,一片供做图像发射输出用,另一片供做伴音发射输出用。
九月二十三日,电视方格测试信号从金华山上发出,随即告诉金华城中进行试收。尽管是电视的方格测试信号,却引起了轰动效应:金华有电视了!
在此期间,王岳相、陈学正、芮有根、陈景潭也都云集于西湖峰,集中力量解决信号接收与发射之间的干扰问题。由于当年自制的电视发射机,谐波丰富,对接收信号源产生了谐波干扰。当时还未听说卫星电视上天,大微波开通尚早,电视信号只有黄山的十二频道,杭州的二频道,上海五频道等三个信号源。但我们用的是二频道电视发射机,不能收转杭州北高峰上的同频信号。又无收转黄山十二频道的电视信号收转机,此时,高澄清师傅设法利用上海—105型电视机的高频头当作专用电视收转机的高频头,方才获得上海电视台的视频和音频信号。为了尽可能降低干扰噪声电平,又把接收上海五频道的电视天线从山顶移到山背后,遥对上海。金华北山距上海直线距离有260多公里,由于地球的曲率的影响和山岭阻挡,只能收到绕射的上海电视台信号。信号强弱随大气层的变化,电视信号也在随机变化着。信号强的时候,图像画面上几乎见不到杂波,当信号衰落时,声影几近消失。这种局面,直到多年后大微波开通和卫星地面接收站建成,才得以彻底解决。
经过电视调频转播台全体同志、省电视台师傅、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七日晚,成功地转播了上海电视台的电视节目。
当晚,金华地区机关大院内,唯一的一台上海104—5型黑白电视机,正在接收着从耸立在蓝天白云间的金华山巅转播的上海电视台节目,闻讯赶来的人们,围在电视机面前看新奇,最前面的坐在地面上,中间坐在椅子上,再往后面的站在长板凳上,好似农村赶集看戏那样热闹,欣赏那史无前例的金华电视。
“妈妈,那些跳舞唱戏的人从那里跑出来的?”小孩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好奇地问。
“他们是从蓝天白云间来到人间的!”母亲编着故事回答。
“妈妈,那些小人怎么从蓝天白云间一下子跑来的呢?”
“等你长大了,读书长了知识,慢慢地就会知道了!”
妈妈的回答,在小小的心灵间激荡起奇思妙想的火花。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网已经覆盖了中华大地。不仅能够从卫星上和光缆中传来数十套电视节目,还自办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节目。早年的黑白电视,也为彩色电视所取代。当前,正着手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新近,又出现了网络电视,受众信息接收方式的转变,传统媒体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为了抢占未来传媒的制高点,又纷纷在抢占网络电视的发展先机,实现信息传播立体化,以提高服务竞争优势。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跨媒体在融合,传统媒体向立体传媒高端发展已成新潮流,以满足不同年龄和层次人们的各种需求。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更多的奇思妙想,正在实现,宛若黎明前静待旭日东升,映在天边的朝霞是那样地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