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华东林业 第十六章 在梨园的黄土地上耕耘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7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在金华的白龙桥和汤溪、兰溪构成三角地带,以蒋堂为中心,分布着大片黄土丘陵。
由农垦部门和公安系统相继在蒋堂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建立起几家大型农场。这片昔日贫瘠的黄土丘陵,经过拦断溪水筑坝修水库,挖泥围堵修成塘,水利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又不停地将城市里的生活垃圾运去和入黄土壤,增加了土壤腐植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成份。从此,贫瘠的土地旧貌换新颜,于今已经成了金华的米粮仓和花果园。这里不仅是世代农家繁衍生息的土地,还引来了杭州、宁波、温州等省内大城市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农垦场里创业,生根开花。此外,还有一些需要对他们的某些历史和行为负责的男女,曾经在蒋堂的公安系统农场里接受人生新的洗礼,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
一九七零年的春末夏初,林业部第六森林调查大队,遵照上级的指示和安排,经多方寻找和方案论证,来到蒋堂建立《五七干校》。农垦部门的蒋堂农场将梨园大队无偿划拨给我们单位使用。
我是首批到达梨园大队的。首先映入眼睑的是大片黄土丘陵地上的果园,盛开着一树树雪白的梨花,梨树林间夹杂着红艳艳的桃花,格外耀眼。两座小山之间的梨园水库岸边上的绿柳,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几条大水牛躺在柳树下的水库边上,不时抬头好奇看着我们一行人的到来。在水库的下游伸展开来的一大片水田。在紧靠水库的右侧的梨园里,建有两排平房,坐北朝南的一排平房用作厨房和仓库;坐东朝西的一排平房用作住房。住房不够用,我们又在紧依水库边上支撑起几顶帆布帐棚,我和四个同事就住在这个紧邻水库边上的帆布帐棚里。后来,水库成为我们劳作之余游泳和沐浴的理想场所。
原梨园大队留下来的几位场员,有的成了我们的老师,有的成了我们生活的管理员和炊事员。我虽然出身于农村,但家中只有不到二亩的山坞薄田,每年都是采取与人家换工的方式进行耕种,也就无缘学会使用牛耕田。这次我有机会跟着梨园的一位场员学习耕作了。这是一位中等个子,看上去既精明又谦和的青年人,他是几年前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从美丽的西子湖畔,从天堂里的杭州来这里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在他娴熟的指教下,二三天下来,那条大水牛就成了我的好朋友,非常温驯听从我的驱使。右手扶持犁尾,左手牵着牛绳握住小竹鞭,依田场形状,有是逆时针前进,有时则需要顺时针进行。当耕作一丘东西向的大田时,往往在中间从东往西剖肚犁开一条路,大大小小的泥块向南翻转,快到头时吆喊着水牛向南转弯,当转弯到位又从西往东犁,田泥块从南向北面翻转过来,就在这一来二往的过程中,将一丘田的泥土翻了一遍。赤脚在田间跟在牛屁股后面,水牛不时甩起尾巴驱赶背上的牛虻和蚊蝇,田间的泥水甩到一身上下和一脸都是,用衣裳的手袖一抹,吆喝着水牛继续前进。
要说乐处,那要算耙田了。侧身双足叉开站在耙上,左手执牛绳和牛鞭,右手紧拽住耙绳,一声吆喝,水牛就拖着站在耙的我前进了,时慢时快,此时此刻万事都已抛向脑后。
水田间的农活最难的是耖田。俗话说,木匠是千日斧头百日锛,鉋子是一世都鉋不平。意思是说,木匠在百日内就能够学会使用锛这种工具了,在千日内也可以掌握斧头这种工具了,但木匠做一世的手艺,还是难把一块木板鉋平的。田间农活跟着老农两三日就能够学会犁田,四五日就能够学会耙田,但做一世农活,还是难以把一丘田耖得平整。水田中那里有没有耖平,一眼就看得出来,等你把这里高出的地方耖平了,那个地方又凸上来了,再把那凸出来的地方耖平,其它地方又冒上来了,好似捉迷藏。田间蛤蟆在水田间游来游去,跳过来蹦过去,一双凸出的眼睛瞅着你,不时还巴搭着嘴,鼓起左右的一对气囊发出呱呱鸣叫声,是那样热情地陪伴着我们。
耖平了的田块,抛下了整把秧苗,开始插秧。插秧时,一般每人每趟包四至六行,弯腰蹲在水田间,左手拿秧苗并进行分秧,右手接过左手分出的一束秧苗,将它按照横成列竖成行插入田间,一步一步向后退去,直至田埂边上结束。没有经过插秧锻炼的,一天下来,腰杆也都挺不起来,两腿似乎麻木到难以伸直。
秧苗插下了,第二天还要去田畈里检查一番,看看有无秧苗浮起,以便及时补棵。过了七八天,秧苗就转青了,再过十天半月,接下来就开始耘田和施肥。烈日当空,热气逼人,汗水湿透了衣衫,不时滴入田里。等到小腿上感到痒痒时,蚂蝗不知什么时候已爬在小腿上吸足了血。“锄苗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诗的内涵和韵味这时方才体会出真諦来。
南方江浙一带,日照充足气温高,一年可种两季水稻。端午前后插下的秧苗,经过六七十天田间的生长和辛勤管理,一眼望去,整畈田里成熟了的稻穗沉甸甸黄灿灿的,着实令人无比喜爱,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出心底间的那种甘甜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