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华东林业 第四章 鸡毛换糖的政治经济学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29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童年时节,每到十二忙月的春节前后,总可见到挑着两只竹篮,竹篮的盖上有二只小盒装着一颗颗小小的糖果,手里拿着小小的货郎鼓摇动着叮咚响,夹着那外乡口音在吆喊着:“鸡毛换糖呀,鸡毛换糖嘞!”那动听的货郎鼓声给小孩子们带来了欢笑和甜蜜。
“我这包鸡毛换几颗糖?”一个小孩拿来一包鸡毛递给货郎担上的主人,一边问。
“三颗糖!”
“我这一大包鸡毛只给三颗糖,再加两颗吧!”小孩子带讨带央求着。
“好好好,给你五颗!”
小孩子喜滋滋地伸手接过那五颗小小的糖果,连蹦带跳地往家里跑。边跑边喊着:“妈妈,换来了五颗糖啰!”
“给弟弟二颗,你二颗,留一颗等下再吃,听见没有?”母亲在吩咐着。
小弟弟赶紧跑了过来,“哥,糖呢?”
“急什么,给妈妈二颗,给你二颗,我吃一颗算了!”做哥哥的还真像想做哥哥的样子。一边给了弟弟二颗,一边拿着三颗糖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你也尝尝这糖的味道吧!”
“你们小孩嘴馋得很,你俩吃吧!”妈妈很中意的摸摸大儿子的头说着。
“妈妈,你不吃,我也不吃了!”
“好孩子,那妈妈尝一颗吧!”妈妈从大儿子的手上捡了一颗最小的糖放进嘴里,一边说,“这糖真甜!”
一包鸡毛换来了五颗糖果,给母子和哥哥弟弟之间增添了不知多少的甜蜜和亲情。
这些来到我们徽州古歙做着鸡毛换糖小生意的商客,一问都是浙江义乌人。他们肩挑着货郎担,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做着别人从来不肯做的小生意。我们问问他们收这鸡毛做何用途时,他们的回答是,有的鸡毛扎成鸡毛掸,细绒掺和鸭绒制作羽绒衣,有的当肥料,大大小小的鸡毛反正都有用场。可想而知,当年做这种生意的义乌人是多么辛苦,在人们的眼里的地位可想而知。
我乘坐着宽敞的快速列车穿城呼啸而过,在人们议论着这就是义乌时,不觉浮现出童年鸡毛换糖的美好记忆。感叹义乌人民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叹着他们走南闯北鸡毛换糖做生意的本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义乌人率先用他们当年鸡毛换糖的精神做起了小生意,自发形成了初级市场,积累了资金,在正确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逐步由棚铺和马路市场,向着以商场为市场的转变。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金的不断积累,建立起大规模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商贸城。当年商家做自我介绍时起初用的是金华义乌,后来不知不觉变换成浙江义乌,不知何时又悄然以中国义乌商品城向世界敞开了胸怀,联合国也来到了义乌商贸城采购小商品。浪莎袜业原来是翁荣弟兄弟办的一个小袜厂,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一个浪莎袜业集团诞生和发展起来了。于今,浪莎袜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袜业企业。浪莎作为中国袜业航母第一品牌,已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双袜子产业链的形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义乌市场变化之大。
全国仅有的小商品风向标,义乌小商品指数也在此地产生了。
义乌的交通也十分快捷和便利。来往的快车不再呼啸着飞驰而过,杭金衢和金丽温以及金甬三条高速公路也都通过义乌,还有航空港,四通八达。
义乌市本地人口只有六十九万七千人,但暂住人口已逼近百万大关,每天还有二十万流动人口。世界各地的商人也来义乌掏金。义乌街头,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和朝鲜文等文字书写的商店字号随处可见。
一部鸡毛换糖的政治经济学就在这个义乌小城市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