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我的童年 第二章 我家的茅草舍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1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祖父母养育了我的大姑母、父亲和叔父三人。祖父我曾未见到过,早年去世了。祖母住在黄村村里,兄弟分家之后,叔父在离黄村十来里路的闵岭亭安了家,姑母家和我家住在离黄村五里路的岭背后,两家相距不到半里路。住在岭背后的人家称住山庄。那时整个岭背后山庄上的住户有三十来家,一百多人,多数人家住的是茅草舍,或称茅草棚。
搭建茅草舍算是住山庄的一个大工程。首先要选择舍基,尽量选择左有青龙右有白虎的山岭拱形地段,坐北朝南,朝阳晒日,就近有山谷水,离黄村尽量地近,我家的茅草舍就选择安扎在棗树岭下。在舍基地上辟山凿石打舍坦,前有驳坎,后有靠山,左右有通道小径,然后盖起茅草舍。先选用一根粗杉木做脊梁,再选二根大杉木做人字架。脊梁一头搁在舍坦的后坎上,另一端用人字架撑起,然后在脊梁两侧扎上人字披背,再在披背上敷设小径桁条,形同现代屋顶盖机瓦的格局。随后再把早已准备好的数百把席草(霸王草)从下向上重重叠叠地覆盖起来,每一把席草都用山中刮来的紫藤扎紧扎牢,人字架的顶部称为人字舍脊,盖舍脊要用二三层茅草重叠排放捆扎,避免以后从舍顶上漏下雨水来。柴门就用霸王草加上竹桠枝捆扎后经经修整而成,柴门里面系上一根细径青冈栎当做门楦。
我家在枣树岭下搭建的茅草舍,是一座典型的靠山搭建的茅草舍,坐北朝南,东西向开有两扇柴门,一年四季都朝阳晒日,左手邻近的枇杷树湾中有一泓甘甜的清泉,泉水汀咚,从未干涸过,这在岭后山庄上算是得天独厚的,是我父亲发现的,名曰大吉泉。
山庄上的住户大都是一些牵亲带故的贫穷而纯朴的人家,住茅草舍一家人外出,也无需锁门,实际上也无门可锁,只是拿根木棍顶一下那扇柴门就是了。
茅草舍的舍下和右手曾经都是毛竹园。春天毛竹笋有时从舍里的泥地上顶了出来。母亲曾经笑着讲故事似地告诉过我,那时毛竹园很茂盛,有一年出春笋,夜里毛竹笋把舍里的玉盆(马桶)都给顶翻了。
我记事起,毛竹园已经没有那么茂盛了,舍下那片毛竹园已另辟成茶园,在茶园地里还栽有几株雪梨树、沙梨树和桃树。
茅草舍,在春末秋初的六七个月里,倒是比较好过日子,一到萧瑟秋风起,待到寒冬腊月,呼啸着的西北风直钻入茅舍,里里外外几乎都是一样的寒冷。严寒的冬天,大雪积压在茅草舍上,在吱吱做响。有时不得不用划爬去爬掉厚厚的积雪。老鼠爱在茅草舍四处钻洞,一到下雨天,茅草舍到处都在漏雨,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驳坎上的沿沟水来不排泄也往舍内流淌,常常是是地面上淌着泥浆水,只好卷起裤打赤脚来往走动。有时蛇也会爬进茅草舍里来,七岁那年,我一个人在茅草舍里,只见一条乌梢蛇爬到茅草舍内来逮老鼠,乌梢蛇先是慢悠悠地爬上人字架,缠绕在柱子上东张西望,后来又敏捷地钻进了老鼠洞,噙着一只肥大的老鼠退了出来,在慢慢地吞噬,我躲在一边张望着。听大人们说,蛇是有灵性的,爬进舍来的蛇一般也是无毒的,不必十分惊慌。
茅草舍容易着火,在我出生前,茅草舍曾经火烧过一次,半夜里起火,大大小小只好穿条单纱裤逃跑出来。后来在山庄上亲友们的帮助下,又重新盖起新茅草舍居住。
我童年和少年都在茅草舍里度过,等到后来上学读到唐代大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an音眷,悬挂;缠绕)長林梢,下者飄转沉塘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不禁怆然而泪下。
遥忆当年,涌上茅舍歌:“风嚎电闪入茅舍,水漫厅堂难驻脚;大雪钻入柴门里,无处不是金银花。”
我家直到一九五五年才住进土墙屋,结束住茅草舍的历史。
我曾徜徉在京沪杭的大街上,不知怎地浮想起茅舍歌中的悠悠岁月,往事越千年,抬望眼,楼宇高耸入云尖,这究竟是福祉或是祸源?现代人类学者提出回归大自然,是理想,还是科学幻想邪说?有待人类继续探索向前。约在三万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洞穴里的山顶洞人,不知是否有过浮想联翩?人类在步履蹒跚中向前,路漫漫,是忧心惶恐,还是陶醉甜美?让自然翱翔,让理想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