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虎穴 第二章围攻宰相府(五)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008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赵构宠信秦桧,那是天下皆知;秦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也是天下皆知。但无论如何,秦桧权势再大,他都只是一个臣子。换句话说,秦桧可以拥有动用皇权的能力,却决不可以真地使用这种能力。拥有与使用,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可以证明一个人宠大的势力,但后者,却无疑于是在挑战皇权。
至高无上的皇权,只属于皇帝一人。其他人若是有胆挑战,那便只有一个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千古不变的道理,普通百姓都能懂得,更何况是这一大群朝廷命官。
所以,禁卫军的擅自行动,无人挑明也就罢了。一旦有人挑明,便霎那间使得人心惶惶。更何况,赵瑗还在这时候派人去请皇帝。皇帝一来,是否会龙颜大怒,又有多少人会受牵连,就无人得知。在场所有人,无论是否与禁卫军有关,也无论是否秦桧一党,都不觉人人自危。就连赵瑗,也对杨翎的言语备感疑惑。
依着赵瑗的理解,杨翎特意提到修坟立碑,又说他普安郡王给不起答案,那是杨翎在暗示:首先,杨家之事,他杨翎不会善罢干休;其次,若想今日之事有所了结,就必须有一个比他普安郡王更有份量的人物到场。那放眼普天之下,除了皇帝,还有谁比他普安郡王更有权势?
确定了自己对杨翎言下之意的理解,赵瑗便决定让人去请皇帝。可皇帝出行,非同小可。赵瑗派马军司与步军司两人前往,除了想给他们一个自圆其说的机会,减免禁卫军擅自行动的罪行之外,赵瑗也想增加请动皇帝的机率。
凭着赵瑗对赵构的了解,赵构未必会为了秦桧的落难而亲自涉险。喜怒无常的赵构,在外人看来他对秦桧是言听计从,宠信无比。可赵瑗对此不尽认同,他对赵构与秦桧之间的关系另有看法。复杂的不说,单从赵构对赵瑗的宠爱与支持,就可以看出赵构别有用心。
赵瑗觉得,对于秦桧的势力发展,赵构在无奈之中还夹杂了几份畏惧。那畏惧并非出自秦桧本身,而是来自于另一股势力。正是出于对那股势力的畏惧,赵构才会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听从秦桧的意见。但赵构毕竟是一国之主,又岂会甘心受一个臣子的牵制?正因为如此,赵构才会扶持赵瑗。尽管秦桧对赵瑗极尽嫌恶并且多方压制,但因为赵构支持赵瑗,所以多年里赵瑗不仅未受打压,反而成长迅速,成了秦桧在朝中的头号大敌。
以上所说,都是赵瑗的切身体会,外人无从得知。赵瑗担心,杨翎劫持秦桧,赵构极有可能会袖手旁观。换句话说,如果杨翎能就此除了秦桧,说不准就是正中赵构下怀。但赵瑗决不能让此事发生,他必须保证秦桧的安全,并且必须让赵构亲自赶来现场。
赵瑗那么做,当然不会是为了秦桧。他要保护的人,是杨翎。杨翎劫持秦桧,并且闹出了如此宏大的场面。若是赵构不来,而秦桧就此丧身。那么杨翎与秦桧鹬蚌相争的结果,赵构就是最大的赢家。秦桧一死,赵构定会着手对付杨翎。到时候,本就是待罪之身的杨翎再加一条杀害朝廷大臣的罪名,就足够被判处极刑。
虽说杨翎武艺高强,而且手下必有不少高手追随。但赵构作为一国皇帝,能够调动的是全国的兵马。杨翎要想得胜,无疑是以卵击石。到时候一场血战,又不知有多少人要为此丧生。所以为了确保赵构会赶来宰相府,杨翎特意说动了马军司与步军司两人前往。
那两人作为皇帝的禁卫军,平日里与赵构接触甚多。更何况,他们擅动禁卫军,触犯了国法。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全,他们也定会竭尽全力游说赵构到来。因为只有赵构前来,禁卫军才会师出有名,他们也才能找到借口为自己开罪。
但赵瑗没想到杨翎会出言阻止,不仅如此,杨翎还当众挑明了禁卫军的擅自行动。杨翎那么做,到底用意何在?他为什么要阻止马军司与步军司两人离开现场?他留着这两人有何用处?他又是否想过他那么做,有可能对他自己所产生的危害?
一时之间,赵瑗实在摸不清杨翎的用意。但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张建兵即刻出发。杨翎不让马军司与步军司离开,赵瑗便让张建兵去请史浩。赵瑗让张建兵转告史浩,无论如何,一定要请动皇帝亲自前来。
张建兵领命而去,留下的马军司与步军司两人却是俱都变了脸色。刚才还是赤红一片,不过片刻功夫,却都已经变成了铁青色。他们两人四只眼睛,全都紧盯着宰相府大门。那阴森的模样,谁看了都知道,他们恨透了府内之人。
寒雪晶看着那两人,心里不由得提高了警惕。那两人紧盯着宰相府,寒雪晶就紧盯着那两人。只要他们稍有异动,寒雪晶就准备故技重演,拿他们两人作人质。办法虽然老套,但擒贼先擒王,却是肯定有效。
眼看一场战火就要开燃,却见赵瑗踱步上前。他站到马军司与步军司两人中间,说道:“两位大人不必心急,我与王弟以及诸位大人,都知道两位大人用心良苦。宰相大人被困,皇上若是知道,定会十分忧虑。两位大人担心皇上会亲自前来,所以先一步赶到这里,为皇上勘查敌情。两人大人为了皇上如此尽心尽职,相信皇上也一定会体谅两位大人的难处。王弟,太尉大人,你们如何认为?”
赵瑗一番话说完,却是把赵璩与太尉也扯了进去。那两人听赵瑗把禁卫军的擅自行动,说成了为皇帝勘查敌情。他们听得云里雾里,搞不清赵瑗的用意。但在赵瑗双目的注视之下,两人不好推托,只能附和着连声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