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散文  石英:散文写作走到现在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00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一、近几年散文空前繁荣。
    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散文,包括业外的人。问他,最近干什么呢?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在读一本散文集子。再就是写作大众化,“玩”散文。而且“玩”散文的人比玩小说的人多得多。有许多原本写小说、诗歌、评论的人,改为写散文或者至少兼写散文。
    散文写作“易学难工”。
    散文是比较方便的文体,容易操作。网络写作,写生活,散文直接挥洒而出。其实这与创作“高于生活、精于提炼”的要义有不小的距离。
    对散文概念的诠释上,有“泛化”问题。
    散文界一直存在“散文能否虚构”的争论。问题的另一端是,很多写生活的文字是否真正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有合于思想和艺术的正确虚构。实际上,文学创作中,“虚构”是个逃不过的法则。对于真实的材料,重要的细节,要淘炼、丰富。
    二、当前的散文创作更应重视思想和艺术上的提高升华、合理创新问题。
    目前,散文在繁荣之下,覆盖着实质的平淡;在庞大的阵列中,掩盖着单调和贫乏。相当大部分的散文写作,没有逃出既定的窠臼与模式。
    这与散文作者自小受到课本上所谓“经典名篇”的影响有关,也与个人的思维定势有关。具体表现,有写法、题材上的问题,也有语言文字的套式——呈现“纯公共散文话语”。
    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最可怕的。
    回看改革开放之初的散文,“如今已觉不新鲜”(清朝诗人赵翼诗句)。比如《雀儿飞来》《打碗碗花》《煎饼花》等等,有的还入选了学生课本。这些经我手发表,甚至还评了奖的作品。但今天看来,真有点“羞涩”。今天如果散文还是这种模式,我一定是烦。不但是语言问题,还有一种公共的感觉,其穿越时空的力度不够。局限于作者当时思想的高度、力度、深度。
    我经常冷静下来想这些东西。如果说当初创办《散文》月刊时,新时期散文还是“初恋”阶段,后来逐渐成熟,走到现在,也不能算是出现危机,可以说进入“七年之痒”。
    有人会问“文学作品也有过时说吗?”我以为,文学作为一种事业,永远不会衰落。但作品,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评价,会有消长兴衰。
    看今天的一些散文,有“翻”的感觉。我们应该为出“翻”,为提高散文魅力而奋斗——
    第一是思想深度。第二是题材的拓新与拓展。第三是结构的突破与章法求新。第四是语言的意蕴。
    有一个方面“新”,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散文队伍的“群众化”是可喜的,但不应造成“粗放式”生产。
    散文作者心性要厚道、慈悲,但写作的角度不能不刁、不狠。
    文字的糅合、组接,是写作者道行、底蕴、意识的综合体现。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