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青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16  更新时间:10-11-27 21:2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村里有个寡居老人,耳聋,又有些疯疯癫癫。小时候不懂事,常常领了一群小顽头在他身后喊着“臭聋子!疯聋子!”村里大人听了也只是笑笑,由着我们去,只是若被奶奶见到,定会招来一顿好骂。
    老聋子最喜欢唠嗑。村里的孩子他不知道名字,就自个儿给我们取了名。他叫我小秋,妹妹是小华,邻居女孩叫阿妞。每次见着我,他总要念叨几句:“小秋又长大了啊,小孩子总是长得快,就快比我高了,头发也长得这么长,头发长了可不好啊,麻烦洗,又拖沓•••何苦来哉”
    每每我总会忍不下,冲他吼:“吵死了!臭聋子!”
    他听不见,一边走一边继续嘀咕:“长了不好啊,老是要洗•••何苦来哉”
    留我一人在原地气得跳脚,下次见了他就会恶狠狠瞪上一眼:“呸!臭聋子!”
    后来大了,意识到那样做是多么幼稚,便由了他去。
    上大学的时候寄宿学校,一学期回去一次。村里人见了我总要打趣:“呦!大学生回来啦,在城里呆过就是不一样啊,变得这么水灵,都快认不出来了。”
    我只是腼腆一笑,不知该如何答话。
    老聋子从边上走过:“小秋啊,好久不见了,跑哪去了,头发怎么短了?年轻真好啊•••”他说的时候并不看我,仿佛他说的不是我。
    一次无意中和奶奶谈及他,奶奶脸上闪过的尴尬与点点怜悯惹了我的兴趣。缠了她老半天,终于同意给我说说当年的事。
    老聋子不是本地人,三十几年前有一批城里来的年轻人来到这穷乡僻壤,在村上大队的农场里干活,老聋子就是其中一个。我想,那大概是当时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了,这么说老聋子还是个知青?奶奶也不清楚,只记得他刚来的时候穿了一身整齐军装,干干净净的脸上一副金边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微微一笑是就会惹得大姑娘小媳妇羞红一张脸。他说自己姓程,名文军。
    村里有一个孤儿,十七八的年纪,大伙都叫他石头。石头从小在生产队长大,吃住都在农场里。那群青年来了后,队里人手过多,石头就去了采石队,只是依旧住在农场。
    谁也不知道石头和程文军是如何认识的,只是等大家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常常看见石头拿了笔纸去找文军。闲暇时他俩总是呆在一起,不是石头领着文军去池塘里摸虾,就是文军抓着石头的手教他习字。那时还是少女的奶奶不止一次在打猪草时看见他们并排躺在山后草坡上,时不时有只言笑语借着风吹进她耳里,那些话,让她红了脸。
    奶奶说,那时她见过那两人最开心的一段日子了。
    那天中午,大伙与往常一般在地里干活。炮声传来时也无人在意,那是采石队开山的炮声。只是大约五分钟后,又一声炮响。人们直起身,脸上几分担忧。
    半小时后,采石队的小岳哭着向农场跑来,石头被炮炸了,尸骨无存。
    开山采石最怕碰上哑炮,却不是人控制得了。碰上了只能派人去排炮,这样危险的活自然无人愿意去。抽签。石头抽到短签。他缓缓向哑炮靠近,手里工具还未举起,人们已经看到他的身体裂开,混着石块向四周散去。
    农场里的妇人呜呜哭了起来,男人们也忍不住抹了几把泪。只是程文军毫无反应,甚至连眼圈也未曾红。
    当晚,他自发顶了石头的名额加入采石队。
    奶奶说,他像是不要命般,只要是哑炮,他便抢着上前。终于,最后一次作业时,他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
    那时起,就常常听到他念叨:“何苦来哉,何苦来哉•••”
    几年后,那些知青陆续回城,生产队和采石队也都解散。程文君没回去,他在石头消失的山脚下盖起一间小屋,在那一住三十年。
    当年的人后来走的走搬的搬老的老,如今村里人大都不清楚这些,只是和我一般,以为那只是个又聋又疯的老人。
    今年冬天特别冷,寒假回去时却没有一个聋子老人在我耳边唠叨“小秋回来了,头发怎么卷了,年轻就是好啊•••”
    奶奶说,他撑不过去了,这样冷的天气,穿着一件薄薄的里衫四处晃荡,一双眼睛却是精亮精亮的,嘴巴还是不停蠕动,只是这次声音大了许多,清晰可闻:“石头,石头•••”
    第二日,就没人见过他。几天后,人们终于发现身体冻僵的老人。
    老人的遗物很少,几件破旧衣物和一个小盒,盒子里是几张发黄的纸片,上头歪歪扭扭几个字“程文军、程文军、石头、石头、程文军、石头、程文军和石头。”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