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五年一瞬,朋友圈里的平行世界(下))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02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04第四年・困境与求索:网络的希望与创业的萌芽
【林栀・清溪小学】
四月的映山红开遍山坡,像给青山披了件红衣裳。林栀站在教室后排,看着孩子们围着破旧电脑叹气,屏幕上的英语动画卡成了马赛克。公益组织的资金没到位,去年申请的网络至今没着落,小宇仰着小脸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和城里孩子一样,顺畅地看动画学单词?”她摸了摸他的头,心里却像被猫抓——平板电脑里的教学资源快过期了,那些有趣的英语故事,孩子们还没看完。
路过镇上的网吧时,她犹豫了很久,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反复点着沈泽的头像,终于发了条信息:“之前说的设备,还能捐吗?我们可能要装网络了,公益组织说下个月会拨款。”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手心全是汗——这是五年来她第一次主动求他帮忙,像当年在商场给他挑表时,犹豫了半小时才敢告诉他“我想买这个”。
“当然!”回复来得飞快,像怕她反悔,“我托人走了加急,卫星网络下周就能装,设备我让同事直接送过去——别担心钱,算给孩子们的礼物,跟我还客气什么。”
一周后,五台平板电脑堆在讲台上,孩子们的惊呼差点掀翻屋顶。阿雅点开英语动画时,眼睛亮得像缀了星星,跟着屏幕里的发音读“sunshine”,调子软乎乎的:“林老师,我以后要和外国人对话,像动画里那样!”可卫星网络的安装费让她红了眼,沈泽却在视频里笑:“别心疼钱,孩子们的笑容比什么都值——你看你,又瘦了,是不是没好好吃饭?”
视频里的他头发沾着些许咖啡渍,眼底的红血丝像揉碎的胭脂,却仍记得叮嘱她“夜里备课别贪凉,床头的暖水袋记得灌,别又像上次那样发烧”。她看着屏幕里熟悉的眉眼,忽然想起大学时他帮她修电脑的夜晚,他总把热牛奶放在她手边,说“别冻着”。指尖悬在“我想你”三个字上,最终只说“我还有事,先挂了,孩子们还等着我教单词”。
挂断后靠在椅背上,眼泪掉在教案本上,晕开了“sunshine”的尾字母,像给单词镶了层水痕。煤球跳上桌子蹭她的脸,毛茸茸的尾巴扫过她的手背,像在安慰她。平板电脑里的动画还在播放,可没了网络的画面时不时卡顿,像极了他们之间没说出口的牵挂,总在最想说的时候,断了线。
【沈泽・硅谷】
财务报表上的赤字刺得人眼疼,沈泽把能量棒塞进嘴里,听马克急得团团转:“投资机构要撤资,再不盈利,我们这几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智能硬件的高端市场反响平平,仓库里堆着滞销的设备,落了层薄灰。他揉着太阳穴,忽然想起林栀朋友圈里的卫星天线——那是他托人加急安装的,支架选了耐腐的竹制,跟山里的竹子也搭。
“改产品定位。”他猛地站起来,眼里闪着光,“做适配卫星网络的简化版,卖给乡村学校,界面都换成水墨风格,孩子们喜欢——语音提示就用童声,像林栀教孩子读单词那样。”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住在办公室,把原本复杂的系统拆成模块,删掉冗余功能,只为能在弱信号环境下流畅运行。莉莉送咖啡来时,看见他在测试语音功能,嘴里念着“apple”的发音,调子软乎乎的,像在跟孩子说话,眼眶忽然红了:“你做这些,根本不是为了公司,是为了她,为了那些山里的孩子。”
新产品上市那天,订单像雪片般飞来,其中有二十个来自山区学校,备注里写着“要能教英语的,像清溪小学用的那样”。他第一时间给林栀发信息:“我们的设备卖得很好,以后会有更多孩子用上,能帮他们学英语,像你希望的那样。”回复很快:“恭喜你!我就知道你可以,你一直很厉害。”
酒吧里的庆功声很吵,他却盯着林栀的新朋友圈——她和孩子们站在卫星天线旁,手里举着平板电脑,笑得眉眼弯弯,配文“终于能看见外面的世界了”。照片里的山茶花教案本放在桌上,封面的图案在阳光下闪着光,像在跟他打招呼。他忽然举起酒杯,对着旧金山湾的方向干杯:“林栀,等我,等我把这里的事办完,就去找你。”酒杯里的红酒晃着月光,倒像把清溪村的夜色也盛了进来,混着思念,醉了人心。
05第五年・沉淀与期许:毕业的喜悦与重逢的预兆
【林栀・清溪小学】
七月的骄阳烤得地面发烫,空气里飘着稻穗的香气。林栀站在大槐树下,给阿雅塞了块巧克力:“别紧张,正常发挥就好,你平时学得很好,肯定能考上。”六个六年级学生背着书包要去县里参加升学考试,准考证上的照片,还是三年前她给拍的——那时阿雅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握笔的姿势还需要她手把手教。
半个月后,村口的大喇叭喊出喜讯:阿雅和另外两个孩子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是清溪村有史以来第一批考上重点中学的娃。张婶拽着她去家里吃饭,鸡炖在锅里咕嘟作响,香味飘满了整个院子。老人抹着眼泪说:“以前村里的娃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哪敢想能去县里读中学!林老师,谢谢你,你是我们村的恩人。”她看着桌上的红烧肉,忽然想起五年前第一次来这里,老乡们也是这样,把仅有的鸡蛋往她碗里夹,把热乎的玉米塞到她手里,都是实打实的暖。
夜里坐在教室,月光洒在空座位上,像铺了层银纱。教案本翻到最后一页,梧桐巷的合影旁,贴满了孩子们的小纸条:“林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会想你的”“林老师要和沈老师幸福”。纸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有的还画了山茶花纹,像撒在纸页上的星子,暖得人心头发热。手机震了下,是沈泽的生日祝福——五年来,他们只在生日时互发消息,像两座守着约定的灯塔,不常联系,却从未忘记。
点开他的朋友圈,三天前的照片里,他站在科技峰会的演讲台上,黑色西装衬得身形挺拔,手里拿着话筒,台下的闪光灯亮如白昼,配文“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未来继续加油”。他已成了别人口中的“沈总”,自信、从容,可她总想起大学时,他在图书馆啃面包改代码的模样,那时他总说“以后要做有用的技术”,如今他做到了,却离她更远了。
指尖划过屏幕点了赞,走出教室时,煤球蹭着她的腿,尾巴扫过她的脚踝。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她摸了摸脖子上的SL吊坠——银色的叶子被体温焐得发烫,像揣着一颗没说出口的心,藏了五年的思念,都在这枚吊坠里,从未褪色。
【沈泽・硅谷】
八月的热浪裹着硅谷,空气里飘着咖啡的香气。沈泽盯着日历上的红圈——下月要去中国参加科技论坛,地点就在云川县所在的省份,离清溪村只有两小时车程。马克拍着他的肩膀笑:“终于能去见她了,要不要我帮你订花?就订山茶花,她肯定喜欢。”
他翻出林栀的朋友圈,昨天的照片里,她和孩子们在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山茶花,配文“孩子们的梦想,像风筝一样,飞向远方”。她穿白T恤牛仔裤,马尾在风里晃,笑容亮得像当年在梧桐巷咖啡馆里的模样,可眼底的坚定,却比那时更甚——那是扎根在山里的力量,是他从未改变的喜欢。
发信息时,指尖有些发颤:“下月去中国,想见你一面,就在你县里的培训中心,我刚好去那边考察。”等了整整一天,才收到回复:“刚好要去县里参加乡村教育信息化培训,没时间,下次吧——你注意安全,那边天气热。”
他盯着“信息化培训”几个字笑了——那是他公司上月刚中标的项目,招标文件上的山茶花logo,还是他特意让设计部加的,说“要像她教案本上的那样,温暖些”。回复“没关系,我等你,多久都等”,转身翻出抽屉里的丝绒盒子,里面躺着另一枚叶子吊坠,和林栀脖子上的一模一样,刻着的“SL”字母,被他摩挲得发亮。
收拾行李时,他把石英表戴在手上,表针滴答转着,像在数着重逢的日子。表盘边缘的磨损和林栀腕间的疤痕一样,都刻着时光的痕迹,藏着五年的牵挂。旧金山湾的风从窗户吹进来,便利贴上的“SL”字母在阳光下翻飞,像要挣脱纸页,飞过千山万水,落在那片开着山茶花的土地上,落在她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