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转校生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41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我是个很会笑的人。当初秋的晨光穿过校门口老梧桐的枝叶,恰好落在我脸上时,那个练习过无数次的、毫无阴霾的笑容已经准备就绪,迎向拍打我肩膀的发小。车流拥堵的喇叭声、早点摊的叫卖与少年们的喧哗,共同构成了高三开学日特有的背景音。
我叫方宇轩,是C市这所重点高中的一名高三生。能踏进这里,一半靠我那还算拿得出手的排球特长,另一半,则靠我那悬在录取线边缘、不算太丢人的成绩。父母总把“读书才是正经路”挂在嘴边,每次送我到校门口,那一声声“别惹事,好好学”里包裹的沉甸甸的期待,都像一根细细的弦,勒得我心头微微发慌。
“宇轩!两个月没见,你这脸尖得都能当锥子了!暑假光闷头刷题了吧?”姜鹏用力拍我的肩膀。
我顺势勾住他的脖子,笑容毫无破绽:“滚蛋,我这是帅得轮廓分明!”然而,就在手臂接触到他肩膀的瞬间,心里那股送走父母后空落落的沉郁又坠了一下。笑容未减,我自然地松开了手。
“轩宝,我跟你爸先回了,记得按时吃饭,别总凑合!”妈妈摇下车窗,不放心地最后叮嘱一句。我乖顺地点头,目送家里那辆旧车汇入车流,心里那块空掉的地方,仿佛有风穿过。
拖着行李箱走在林荫道上,香樟清冽的气息混在晨风里,稍稍冲淡了心底那份熟悉的沉郁。铺好床,将父母塞的、足够喝上大半个月的牛奶整齐码进柜子,等我赶到教室时,上课铃正尖锐地撕破空气。
高三(17)班的空气,仿佛自带粘稠的密度。课桌上,新旧试卷堆叠出摇摇欲坠的小山;讲台上,老师的声音与台下几十支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交织,凝成一种无声的压迫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眉梢。我盯着黑板上蜿蜒的数学公式,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橡皮,脑子里那个熟悉的、细小的声音又开始冒头:“你肯定又听不懂了……”我猛地甩了甩头,像要驱赶一只不存在的苍蝇。
“同学们,安静一下。”班主任敲了敲讲台,打断了课堂固有的节奏,“这学期,我们班迎来一位新同学,大家欢迎。”
稀稀拉拉的掌声中,一个身影缓步走上讲台。恰好一束光从窗口斜射进来,在他清晰的轮廓上勾勒出一圈淡金色的光边。他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苏瑾年。
字迹刚劲,带着一股未加掩饰的锋锐,与他整个人给人的初印象莫名契合。
我抬起头,终于看清了他的样子。他生得很好看,是那种带有侵略性的、让人无法忽视的俊朗。眉眼深邃,鼻梁高挺如山脊,嘴角噙着一抹恰到好处的、公式化的浅笑。
可不知怎的,我觉得那笑容像一张精心描画、却忘了熨平内衬的面具。因为在他垂在身侧的另一只手,正不动声色地、一遍遍地,将黑色卫衣帽子上的那圈白色绒毛,理得一丝不苟。那动作轻缓、克制,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防备,像是在极力隐藏着什么,又像是在确认某种屏障的存在。
这刻意维持的“完美”,让我没来由地,从心底生出几分尖锐的反感。“装模作样。”我在心里冷冷地嗤笑一声。
他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黑色运动服,袖口与下摆缀着醒目的白条纹,脚上一双看似简洁的白色运动鞋,鞋侧金色的logo却低调地彰显着不菲的价格。
“大家好,我叫苏瑾年,以后请多指教。”声音是低沉的,带着点磁性的质感,和他外表的清冷有些微反差。言简意赅,说完便走下讲台。周围立刻响起女生们压抑的、兴奋的窃窃私语,夹杂着手机拍照时微不可闻的“咔嚓”声。
然后,在我略带愕然的目光中,他径直走到了我前面那个空了一学期的座位,坦然落座。
紧接着,更让我意外的事发生了。他几乎是没有任何停顿地转过身,目光精准地落在我脸上。他的眼睛很亮,像被拭去所有尘埃的黑色玻璃,清晰地映出我未来得及收起的、带着审视意味的表情。
“你好,我叫苏瑾年。”他重复了一遍,像是某种郑重的宣告。
我没有说话,只是幅度极小地点了点头——心里那股莫名的烦躁又涌了上来。他的出现,他此刻的目光,都像一种不经允许的入侵,打破了我习惯的、安全的领地边界。
他似乎并不在意我的冷淡,只是极轻地牵动了一下嘴角,便转回身去整理他那看起来崭新的书包。我注意到,他的指尖在抚过课本光滑的封皮时,动作轻柔得近乎珍重。
“方宇轩,发什么呆呢?”姜鹏的声音从旁边传来,把我从那种不适的粘稠感中拽了出来。我摇摇头,试图驱散那种感觉:“没什么,可能有点累。”
“昨晚没睡好?”他凑近了些,眼里是真切的关心。
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压低了声音,带着点自己也说不清的迁怒:“你不觉得……那个苏瑾年,有点怪吗?”
姜鹏顺着我的视线瞥了一眼前桌的背影,不以为然地拍了拍我的肩:“你想多了吧,转学生刚来都这样,放不开。过两天混熟了就好了。”
我没再反驳,只是无声地叹了口气,重新拿起桌上的笔,强迫自己将视线聚焦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上。
下午放学前,班主任宣布的一则消息,像一块石子投入平静(或者说压抑)的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根据学校规定,今年的综合实践课程将以”文创市集”的形式开展。这是计入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环节,所有人必须参加。”班主任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台下,“项目要求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文创产品的策划与设计,并提交详细的模拟营销报告。组队名单下周确定,你们可以开始物色队友了。”
话音未落,教室里的气氛明显活络起来,交头接耳的声音此起彼伏。四人一组,意味着需要协调更多成员,寻找队友的难度和组合的可能性都增加了。
“四人组?”姜鹏立刻转过身,用笔帽戳了戳我的桌面,“宇轩,咱俩先锁死!还得再找两个靠谱的。”
我点了点头,目光下意识地在教室里扫了一圈,寻找可能的人选。排球队的队友大多在别的班,自己班里熟络的……思绪及此,我的视线不经意地掠过前桌那个挺直而疏离的背影。
和姜鹏锁死是自然,但剩下的两个名额,意味着需要考虑更多,甚至可能包括一些不那么熟悉、甚至不那么情愿的选择。
放学铃声响起,众人如同出笼的鸟儿。我一边收拾书包,一边听姜鹏兴奋地分析班里谁有创意、谁画画好。心情却不似他那般轻松。四人小组像一道更复杂的谜题,而那个沉默的新同桌,无疑是谜题中一个突兀又无法忽视的存在。
我收回打量周遭的目光,拉上拉链。
至少,在最终名单确定前,这个让人看不透的转校生,暂时还与我无关。
作者闲话:
作为一名仍在摸索前行的作者,我深知故事尚有诸多不足。感谢你花费宝贵的时间读到这里,你的每一次停留,都是我笔下世界里的星辰与灯火。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期待能与你们一同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