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2岭上多白云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52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来到省城的何桦,像是被投入了一个喧嚣的漩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连同那些或明或暗投来的打量目光,都与清水村的宁静质朴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她住进租来的小单间,第一件事就是将陈志远送的竹叶胸针别在随身背包上,那一点翠绿,是她与那片山峦之间唯一的、有形的纽带。
    函授学习并不轻松,但她底子好,学得比大多数人都扎实。她开始尝试更坦然地表达自己,留着稍长的头发,穿着更偏向中性柔软的衣物。她依然会遇到不解甚至恶意,但想起陈志远说的“看人要看心”,想起那些孩子们纯粹的眼睛,她内心似乎生出了几分如岩石般的韧劲。
    她不再那么容易崩溃逃跑了,只是深夜里,对那片山的思念,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无声而沉重。
    她会给陈志远写信。不是电子邮件,而是手写的信。用那支刻着竹子的钢笔,一字一句,写省城的见闻,写学习的进展,写偶尔的迷茫。她从不写思念,但每一笔划里,又都浸透着思念。
    陈志远的回信总是很准时,带着淡淡的皂角清香和邮戳的钢印。他的字迹稳健有力,写村里的变化:新茶丰收了,卖了个好价钱;小玲的成绩又进步了,在全县数学竞赛里拿了三等奖;学校的屋顶重新修葺了,再也不漏雨了。他的信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她能看到清水村每一天的呼吸。
    他也从不问归期,只在她遇到难题时,简短地写:“凡事慢慢来,心稳了,路就稳了。”
    他们的通信,像两条平行流淌的溪流,隔着山峦,却映照着同一片天空。
    一年后的夏天,何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函授课程,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同时,她收到了家乡所属市教育局的邀请,希望她能正式调入市一中任教。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更广阔的平台。
    她拿着那封公函,在窗边坐了很久。城市的霓虹初上,映照着她的脸。她终于走到了这里,拥有了曾经渴望的“正常”轨道上的认可和机会。
    但心里那片山的云雾,那个站在讲台上眼神倔强的小姑娘,那个在星光下说她“内核不会变”的男人,如此清晰地浮现出来。
    她拨通了陈志远的电话。信号比山里好太多,他的声音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
    “老陈。”“何老师。”他那边有风声,像是在外面,“收到信了?恭喜。”“嗯。家那的市一中…”“我听说了,好事。”陈志远的声音带着笑意,听不出别的情绪,“那里条件好,发展空间大。孩子们知道他们的何老师这么有出息,肯定高兴。”
    何桦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问:“那你呢?”
    电话那头的风声似乎停了,陈志远的呼吸声透过听筒传来,沉沉的。良久,他说:“我?我还是在村里。路修了一小段,明年打算把网络基站建起来。小玲马上小学毕业了,她爹答应让她去镇上读初中了。”
    他避开了她的问题,却又像回答了一切。他的根在那里,他的战场在那里,他的成就与快乐,都系于那片土地的细微变化之上。
    “我……”何桦张了张嘴,那句“我想回来”在舌尖转了几圈,最终没有说出口。
    她有什么资格回去?是为了那里更需要她,还是为了自己心中那份眷恋的安宁?哪一种动机,才对得起陈志远和她共同珍视的那份“初心”?
    “何老师,”陈志远的声音再次响起,温和却坚定,“选择对你最好的路。清水村永远在这里,我……也永远为你高兴。”
    挂了电话,何桦泪流满面。她终于明白,他们之间,横亘的从来不是那一千多公里的山河,而是两种同样正确却无法同行的人生选择。他属于大山,而她的战场,或许终究在山外。
    真正的接纳与爱,不是捆绑,而是放手让对方奔赴更广阔的天地。
    她最终接受了市一中的教职。去报到前,她回了一次清水村。
    班车还是那样颠簸,山路却好像平整了些。她背着简单的行囊,一步步走过熟悉的田埂。稻谷快要熟了,一片金黄的风吹过,沙沙作响。
    学校还是老样子,只是操场平整了,多了副新篮球架。
    正是上课时间,读书声朗朗传来。
    她没有进去,只是远远站着,像第一次来时那样望着。然后她转身,走向村委办公室。
    陈志远不在。隔壁的大婶说,陈书记去县里开会了,关于茶叶品牌推广的事。
    何桦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看,他们总是在错过。但这或许是最好的安排。
    她留下一个厚厚的信封,请大婶转交。里面是她这一年整理的全部教学笔记和心得,还有一封写给接任老师的信,详细记录了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学习建议。信封最底下,是那支竹纹钢笔。她什么都没说,但她想,他会懂。
    最后,她去了小玲家。小姑娘抽条般长高了,见到她,眼睛亮得惊人:“何老师!我就知道你还会回来!”
    何桦摸了摸她的头:“要加油,去镇上读初中,别给你爸丢脸,也别给我丢脸。”小玲用力点头:“嗯!我以后也要当老师!”“好。”何桦眼眶发热,“等你当上老师,告诉我。”
    她没有多留,像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告别。
    离开时,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走过他们曾一起躲雨的长廊,走过他们曾看星星的打谷场,走过那片沙沙作响的竹林。
    她没有再回头。
    山风裹挟着泥土和禾苗的清香,温柔地推着她的背,像是在送行。
    陈志远是傍晚回来的。看到桌上的信封和钢笔,他站在门口良久,暮色将他的身影吞没。
    他最终没有追出去。他只是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岭,那里,最后一班驶出大山的班车,正变成一个模糊的小点,消失在苍茫的暮色里。
    他摩挲着那支冰冷的钢笔,仿佛还能感受到一丝残留的温度。
    他想起那句诗:“山间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他最终能赠予她的,只有这片沉默的青山和无言的成全。
    三年后,市一中的优秀教师表彰会上,何桦作为代表发言。她穿着得体的职业装,举止从容,言语清晰,目光沉静而自信。台下掌声雷动。
    没有人知道,她背包上那枚小小的竹叶胸针,是她与一段往事、一座青山之间全部的联系。
    同一天,清水村的小学通网了。陈志远组织孩子们第一次视频连线城里的“友好学校”。网络那头的小朋友好奇地问大山里的生活。
    小玲已经是个初中生了,作为学生代表,她落落大方地介绍着家乡,最后她说:“我们这里以前有一位特别好的数学老师,她告诉我们,要有勇气走出大山,也要有勇气记住大山。她现在肯定在更好的地方,教着更多的学生。”
    陈志远站在教室后排,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画面,听着孩子们的笑声,目光越过窗户,投向连绵起伏的青山岭上。白云悠悠,聚了又散。
    山还是那座山,人却已走向四方。但有些东西,就像种子,一旦播下,就会在山野间,在人心底,自顾自地、顽强地生长下去。
    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但他们都在彼此选择的道路上,走得很好。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正文完)

    作者闲话:

    正文完结了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