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京城风波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8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船入运河,离京城越近,空气中那股无形的紧绷感便越浓。沈彻每日除了整理带回的卷宗,更多时候是站在船头,听往来客商闲聊——这些市井间的流言,往往比官场上的明话更能透露出真实的风向。
“听说了吗?户部的张侍郎被御史参了,皇上龙颜大怒呢!”
“何止啊,我听在宫里当差的亲戚说,太子殿下都为这事跟皇上顶了几句!”
“那三皇子呢?他跟太子斗得凶,这回不得偷着乐?”
沈彻听着这些议论,指尖在船舷上轻轻敲击。周御史的弹劾果然起了作用,太子护短,皇上多疑,这把火注定越烧越旺。而他带回的证据,便是添柴的最好燃料。
抵京那日,天色阴沉。沈彻没先回住处,而是直接带着卷宗去了吏部。李主事见他回来,脸上堆着笑,眼底却藏着探究:“沈彻,此行辛苦,核查结果如何?”
“托大人的福,幸不辱命。”沈彻将卷宗呈上,语气平静,“江南盐运司账目确有问题,涉及贪腐,证据都在此处。”
李主事翻开卷宗,越看脸色越变,到最后竟有些坐不住:“这……这可非同小可,张侍郎他……”
“证据确凿,与下官无关。”沈彻适时打断,撇清关系的同时,也暗示了此事的分量。
李主事何等精明,立刻明白过来,这是大功一件。他合上卷宗,对沈彻道:“你先回去歇息,此事我会即刻上报尚书大人。”
沈彻应了声,转身离开。他知道,李主事定会把功劳揽去大半,但他不在乎。他要的不是一时的赏赐,而是更长远的布局——李主事想往上爬,就得倚重他这个“有功之臣”,这便够了。
果然,不出三日,朝堂便有了动静。皇上看过核查结果,震怒之下,下令将张启年革职查办,王三等人被打入天牢,江南盐运司上下清洗了一遍。
周御史因弹劾有功,官复原职,甚至得了皇上几句嘉奖。他特意让人给沈彻送了些礼物,虽不贵重,却表明了态度——这个人情,他认了。
而沈彻,也因“核查得力”,被提拔为从六品主事,虽只是升了半级,却从边缘部门调入了文选清吏司,有了接触官员任免的机会。
消息传来时,刘全等老吏看他的眼神都变了,有嫉妒,有敬畏,再没人敢随意拿捏。沈彻依旧是那副不卑不亢的样子,只是处理起公务来,更显干练。
这日,他正在整理官员履历,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喧哗。出去一看,竟是周御史被人堵在了吏部门口。
堵人的是太子府上的侍卫,为首的人满脸戾气:“周御史,我家殿下请你去府上问话,关于张侍郎的案子,有些事还需你说清楚!”
周御史气得发抖:“放肆!本宫是朝廷命官,岂容你们随意传唤?”
“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侍卫说着就要动手。
周围的官员见状,纷纷避让,没人敢上前劝阻。太子失了张启年这左膀右臂,正憋着怒火,此刻触其锋芒,无异于自寻死路。
沈彻站在人群后,冷眼旁观。他知道,太子这是迁怒,想拿周御史出气。周御史虽是耿直,却没什么根基,硬抗下去,怕是讨不到好。
而周御史倒了,对他没半点好处。
心念电转间,沈彻上前一步,挡在周御史身前,对着那侍卫拱手道:“这位差大哥,周御史是奉旨办案,有什么话,该在朝堂上说,或是面禀皇上。你们这般强行带人,若是传到皇上耳中,怕是对太子殿下不利吧?”
这话软中带硬,点出了“皇上”二字,正是太子此刻最忌惮的。那侍卫果然犹豫了,眼神闪烁,不敢妄动。
“再者,”沈彻又道,“张侍郎贪腐一事证据确凿,太子殿下素来贤明,怎会为这种人迁怒御史?怕是你们领会错了殿下的意思,若因此坏了殿下名声,你们担待得起吗?”
这番话给了对方台阶,也捧了太子一句。那侍卫脸色变了变,最终冷哼一声:“算你识相,我们走!”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周御史看着沈彻,眼神复杂,过了半晌才道:“今日多谢你了。”
“举手之劳,大人不必放在心上。”沈彻笑了笑,“只是太子殿下那边,怕是不会善罢甘休,大人日后还需多加小心。”
周御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他何尝不知,经此一事,他与太子算是彻底结下了梁子。
沈彻回到值房,心里却在盘算另一件事。太子失势,三皇子必然会趁机扩张势力。扬州知府那条线,或许该动一动了。
他提笔写了一张字条,只写了“张倒,可进”四字,然后叫来心腹小吏,低声吩咐了几句。那小吏接过字条,匆匆离去。
这字条是给扬州知府的信号——张启年倒了,太子势力受损,正是他向三皇子表忠心的好时机。而知府的动作,自然会被三皇子看在眼里,也会间接记在他沈彻的账上。
做完这些,沈彻放下笔,看向窗外。乌云散去,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吏部的青瓦上,亮得有些刺眼。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张启年的倒台,不过是朝堂博弈中的一步棋。而他,正借着这棋局的变化,一点点挪动自己的位置。
下一步,该是时候,真正接触到那些更高层面的博弈了。比如,那位看似闲散,实则野心勃勃的三皇子赵奕。
沈彻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一点,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他,早已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