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一语惊天,初见千古一帝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58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东宫之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王德的目光,就像两把淬了毒的锥子,死死地钉在那只冰裂纹琉璃盏上。
他没有立刻发作,也没有说话,只是缓步上前,围着矮几,不紧不慢地绕了一圈。
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李承乾的心尖上。太子的额头已经布满了冷汗,小手紧紧攥着衣角,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
顾朝辞强迫自己镇定下来。他知道,对付王德这种人精,任何一丝心虚都会被无限放大。他必须主动出击,抢占先机。
就在王德停下脚步,准备开口的瞬间,顾朝辞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清朗地说道:“小子顾朝辞,参见王总管。总管今日前来,可是为这祥瑞之事?”
他一开口,就将破损这个词完全抹去,直接定义为祥瑞。
王德的眉毛微微一挑,锐利的目光从琉璃盏上移开,落在了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身上。他混迹宫中数十年,察言观色的本事早已炉火纯青,自然看得出太子殿下的慌乱,也看得出这琉璃盏的古怪。但他没想到,率先站出来应对的,竟然是这个小小的伴读。
“祥瑞?”王德的语调不阴不阳,带着一丝审视的意味,“顾家的小郎君,咱家眼拙,可否请教,这祥瑞……从何说起啊?”
李承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生怕顾朝辞说错一个字。
顾朝辞却是不卑不亢,抬起头,直视着王德的眼睛,将刚才对李承乾说过的那套说辞,用一种更加庄重、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语气,重新演绎了一遍。
“回总管,此琉璃盏乃陛下所赐,蕴含天家恩宠。今日,它于东宫之内,无风自鸣,应声而裂。小子初时与殿下皆大惊失色,然细观之,其形碎而神不散,其彩裂而意更浓,恰如冰裂之纹,浑然天成。小子愚钝,窃以为,此非破损,乃是通灵之物,感知我大唐国运蒸蒸日上,故有此岁岁(碎碎)平安之兆,以贺陛下,以贺大唐!”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声音也提高了几分:“此裂,非为毁,实为涅槃新生!是为我大唐贺,为陛下贺,更是为太子殿下贺!”
一番话说得是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王德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但眼神深处却闪过一丝惊讶。
这番话术,滴水不漏,甚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它把一件大祸事,硬生生扭转成了一件大好事。无论你信不信,你都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因为一旦反驳,就等于是在否认祥瑞,是在质疑国运。这顶大帽子,谁也戴不起。
好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子!
王德心中暗赞,但他并未就此罢休。他伸出手指,轻轻地在那琉璃盏上空虚点了一下,问道:“既是祥瑞,可否让咱家上手一观?”
这是绝杀!这玩意儿一碰就散架!
李承乾的脸“唰”地一下又白了。
顾朝辞的心猛地一沉,但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他立刻说道:“总管且慢!此物既已涅槃,便有了灵性。凡胎肉体,岂可轻易触碰?需待七七四十九个时辰,待其灵性稳固,方可移动。否则,惊扰了祥瑞,我等万死莫辞!”
“哦?还有这等说法?”王德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显然是不信。
顾朝辞心中叫苦,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编:“正是。此乃小子在一本古籍中所见,名为玉石通灵之说。万物皆有灵,何况是陛下御赐之宝。”
就在这剑拔弩张,顾朝辞感觉自己快要编不下去的时候,一个沉稳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突然从殿外传来。
“哦?什么祥瑞,说来与朕听听。”
这个声音一响起,王德脸上的所有表情瞬间收敛,化为无比的恭敬,他猛地转身下跪:“奴婢参见陛下!”
李承乾更是吓得魂飞魄散,双腿一软,直接跪倒在地,颤声道:“儿臣……儿臣参见父皇!”
顾朝辞心中咯噔一下,也连忙跟着跪下。他知道,终极大BOSS来了。
只见一个身穿玄色龙袍,身材魁梧,面容威严的中年男人,龙行虎步地走了进来。
他无需任何多余的动作,那股君临天下的气势,就足以让整个大殿的空气都为之凝固。
来人,正是大唐的开创者,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的目光何其锐利,他只是扫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儿子和那只古怪的琉璃盏,就已经猜到了七八分。
但他没有立刻发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唯一还敢偷偷抬眼看他的小不点——顾朝辞。
“你,就是顾君德的孙子?”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回陛下,小子正是顾朝辞。”顾朝辞硬着头皮回答。
“刚才那番祥瑞之说,是你想出来的?”
“……是小子愚见。”
李世民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他走到矮几前,甚至没有用手,只是用袍袖轻轻一拂。
“哗啦——”
那只被顾朝辞和李承乾寄予厚望的“祥瑞之物”,瞬间散落成一地碎片,蜂蜜的甜腻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骗局,被当场戳穿。
李承乾的身体抖如筛糠,几乎要晕厥过去。王德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什么都没看见。
大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顾朝辞的心沉到了谷底。他知道,在绝对的权力和智慧面前,任何小聪明都是徒劳的。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发怒。他反而发出一阵低沉的笑声。
“呵呵……好一个岁岁平安,好一个涅槃新生。”他转过身,重新审视着跪在地上的顾朝辞,“临危不乱,巧言善辩,有几分你爷爷当年的风采。起来吧。”
顾朝辞和李承乾都愣住了。
“父皇……”李承乾不敢置信地抬头。
“你,身为太子,当知器物是小,德行是大。遇事慌乱,远不如你的伴读沉稳,此为一过。”李世民的语气变得严肃,“然,你亦知爱护兄弟,未曾将他推出来顶罪,尚有可取之处。自己去书房,抄《论语》十遍,好好反省。”
“是……儿臣遵旨!”李承乾如蒙大赦,连滚爬带地退下了。
大殿里,只剩下李世民、王德,和站着的顾朝辞。
李世民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个孩子,说道:“小小年纪,便懂得以进为退,化灾为祥。这份心思,用在正道上,可为良臣;用在歪路上,便是奸佞。顾朝辞,你以为然否?”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问话,而是帝王的考校!
顾朝辞的大脑飞速运转,他知道,自己的回答将决定未来的命运。
他不能显得太过妖孽,引来猜忌;也不能太过平庸,错失良机。
他深吸一口气,躬身答道:“回陛下,小子以为,刀剑无好坏,在乎执剑之人。智慧亦然。小子愿为陛下手中之剑,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绝不敢有半分私心。”
这个回答,既表明了忠心,又展现了抱负,堪称完美。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他点了点头,似乎很满意。
他踱了踱步,像是随口问道:“你既有此心,朕便考考你。如今关中大旱,民生维艰,府库亦不充裕。若你是朝中宰相,当如何处之?”
这个问题,如同一座大山,瞬间压在了顾朝辞的肩上。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七岁孩童能够回答的范畴。
他该如何回答?是说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套话,还是……拿出一点真正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干货?
顾朝辞知道,这是千古一帝给他的一个机会,一个真正能让他脱颖而出的机会。抓住了,便是一步登天;抓不住,便会泯然众人。他的未来,就在这接下来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