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四章:烈火烹油!引爆袁营内部的火药桶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3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如果说针对审配的离间计,是一剂慢性毒药,旨在播撒猜忌的种子;那么陈默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一桶猛烈泼下的火油,要让袁绍后院那本就存在的火星,彻底燃烧成熊熊大火。
    这一次的目标,是袁绍的外甥,镇守并州的大将,高干。
    高干此人,身份特殊。他既是袁绍的至亲,又是手握重兵的一方统帅,为人颇有才干,但也因此心高气傲,自视甚高。
    在陈默的破壁计划中,高干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也是一个绝佳的爆点。
    幽影的指令被迅速传达下去,一张无形的大网,同时在两个地方撒开——邺城和并州。
    邺城,袁绍集团的政治中心。
    一则流言,如同春日里的柳絮,看似轻飘飘,却无孔不入,悄然在官吏和将领们的圈子里流传开来。
    “听说了吗?并州的高将军,如今可了不得了。名为外甥,实为一方诸侯,兵精粮足,对主公的号令也是听调不听宣,早有不臣之心啊!”
    “是啊,我听说并州只知有高将军,不知有袁公了。”
    “嘘……小声点!这话可不能乱说。不过,高将军毕竟年轻,手握重兵,难免会有些别的想法……”
    这些流言,经过幽影成员——那些伪装成商贩、仆役、乃至说书人的特工们,在茶馆、酒肆、官邸后门等地方无意中泄露,再经过人们添油加醋的传播,很快就变了味道。
    版本越传越离谱,从听调不听宣变成了密谋自立,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说,高干已经在和匈奴人接触,意图引外族为援,割据并州。
    这些话,自然也传到了袁绍的耳朵里。
    袁绍本就多疑,官渡前线的不顺让他心情极度烦躁。听到这些关于自己亲外甥的流言,他嘴上说着此乃无稽之谈,但心里那根猜忌的弦,却被狠狠拨动了一下。他看向并州的方向,眼神中多了一丝审视和警惕。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并州。
    另一则截然相反的流言,也正在高干的军中悄然蔓延。
    “兄弟们,听说了吗?邺城那边有人在主公面前说咱们将军的坏话,说将军拥兵自重,心怀不轨!”
    “什么?将军对主公忠心耿耿,谁这么恶毒?”
    “还能有谁?不就是审配、逢纪那些人,嫉妒咱们将军功高,想夺了将军的兵权!”
    “我听说啊,主公已经信了谗言,准备派淳于琼那个酒囊饭袋来接管并州,把将军调回邺城软禁起来!”
    这个消息,对于追随高干的并州将士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们大多是并州本地人,对高干这位年轻有为的主帅极为拥戴。
    在他们看来,这是朝中奸臣对自家将军的迫害。一时间,军中怨声载道,群情激奋。
    高干本人,更是怒不可遏。
    他自认镇守并州,兢兢业业,为袁家抵御北方异族,功劳苦劳皆有。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舅舅的猜忌和朝中同僚的构陷!他本就心高气傲,如何能忍受这等委屈?
    “欺人太甚!我高元才(高干的字)为袁家镇守北疆,沥血肝胆,他们却在背后捅刀子!”高干在府中暴跳如雷,将心爱的瓷器摔了一地。
    他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派人送往邺城,向袁绍自辩,并痛斥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这封信,无疑是火上浇油。
    在袁绍看来,高干非但没有低头认错,反而质问自己,这不正是心虚和桀骜不驯的表现吗?
    叔侄之间,那道由流言制造出的裂痕,骤然扩大,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官渡曹营。
    郭嘉拿着两份来自不同方向的密报,对比着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抚掌大笑,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先生!先生此计,真是神鬼莫测,杀人不见血啊!”他由衷地赞叹道,“双向投毒,精准狠辣!让叔侄二人,各自听着对自己最刺耳的流言,彼此间的信任被消磨得一干二净。袁绍后院起火,内忧外患,我看他这官渡之战,还如何安稳打下去!”
    夏侯惇、曹仁等一众武将,此刻也是心服口服。他们之前还对这种阴谋诡计有些不屑,现在才明白,这种不见血的刀子,远比战场上的真刀真枪更加致命。
    陈默只是平静地喝着茶,仿佛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信息差,永远是降维打击的最好武器。搞舆论战嘛,就是要懂得精准投放,给什么人看什么内容。对老板说他员工要跳槽,对员工说他老板要开了他,这不就成了嘛。人性的弱点,千百年来,从未变过。
    他放下茶杯,淡淡地说道:“这只是让火烧得更旺一些。要让这堵墙彻底倒塌,还需要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推。”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了地图上那个名字上——许攸。
    一个贪婪、有才、且即将走投无路的人。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