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八章:家庭作坊:五千字报告的总动员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8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桑塔纳的车尾灯消失在街角,留下一股淡淡的尾气和两个呆若木鸡的年轻人。
贾志新抱着那块已经成为“罪证”的纸板,脸色比纸板还白。
“完了……浩子,这回彻底完了!”他声音发颤,带着哭腔,“五千字?报告?我长这么大,写过的检查加起来都凑不够五百字!这不就是要咱们的命吗?”
他越想越怕,一屁股坐在三轮车上:“三天……这哪是给咱们时间写报告,这是给咱们留三天时间交代后事啊!不行,我得赶紧跑路,回东北老家躲躲!”
王浩却一反常态,非但没有惊慌,眼中反而闪烁着一种名为“兴奋”的光芒。
“跑什么?”他拍了拍贾志新的肩膀,力道十足,“志新哥,你还没看明白吗?这不是危机,这是天大的机会!”
“机会?”贾志新人都傻了,“被当成”投机倒把团伙”抓起来的机会吗?”
“你想想,”王浩的语速飞快,思路清晰,“郑局长为什么不当场拆穿我们?为什么还要给我们三天时间?因为他动心了!他看到了这里面的价值,但他需要一个台阶,一个能让他名正言顺支持我们的理由!这份报告,就是我们送上去的台阶!”
“只要报告写出来,咱们就从街头小贩,摇身一变成了有正式编制的”课题组”!办公室!挂牌!你懂不懂这是什么概念?”
贾志新听得一愣一愣的,虽然还是害怕,但似乎……好像……有那么点道理?
“可……可是五千字,咱们怎么写啊?”贾志新还是愁眉苦脸。
王浩嘴角一扬,露出了一个狡黠的笑容。
“一个人写不了,那一个家呢?”
……
半小时后,贾家的客厅,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的作战指挥室。
王浩站在客厅中央,慷慨激昂地将事情的“美化版”说了一遍,成功地将一场投机倒把危机,包装成了一次为人民服务、为青年领航的伟大事业。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集全家之智,攻克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王浩振臂一呼。
一家人面面相觑。
傅明老爷子推了推老花镜,清了清嗓子:“嗯……这个课题的立意,还是有一定高度的。不过,报告的理论基础一定要扎实,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分析问题。”
王浩立刻递上一支笔和一沓纸:“爷爷,您说得太对了!这报告的”灵魂”,就全靠您来把控了!您负责搭建理论框架,拔高思想深度!”
老爷子一听,事关“思想深度”,顿时来了精神,拿着笔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嘴里念念有词:“嗯……首先要论证青年思想的源流……”
接着,王浩又转向和平。
“和平姐,您是艺术家,走在时代潮流的尖端。报告里需要一些生动活泼的案例,要体现咱们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这语言润色的活儿,非您莫属!”
和平一听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也来了兴趣:“那当然!报告不能干巴巴的,得有感染力!比如开头可以写:”朋友,你听说过文化衫吗?”这多抓人眼球!”
最后,王浩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写作业的圆圆。
“圆圆,咱们课题组现在急需一名笔杆子过硬的记录员,把大家的智慧结晶整理成文。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
圆圆看着这群“不靠谱”的大人,无奈地点了点头。
至于贾志新……
“志新哥,”王浩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无比郑重,“后勤保障工作是革命胜利的基石!你负责端茶倒水,削水果,确保我们创作团队能持续作战!”
贾志新看着自己手里的暖水瓶和水果刀,彻底懵了。
合着闹了半天,这“课题组”就我一个是打杂的?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报告撰写工作,在贾家客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场面一度非常混乱。
傅明老爷子引经据典,从“五四运动”讲到了“新时期新思想”。
和平大姐则在一旁补充着流行歌曲的歌词和舞台剧的台词。
圆圆奋笔疾书,眉头紧锁,努力将“打倒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和“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这两句风格迥异的话揉进同一段里。
贾志新则像个陀螺,一会儿给老爷子添上热水,一会儿给和平递上苹果,忙得不亦乐乎。
王浩作为“总编”,手里拿着一支红笔,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在各种天马行空的段落之间画着连接线,试图将这锅大杂烩熬成一碗看起来像样的“佛跳墙”。
一夜奋战,天色渐亮。
一沓写满了字、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稿纸堆在桌上,散发着油墨和智慧(或许是混乱)的气息。
一家人都累得东倒西歪,但看着这初步的成果,脸上都露出了疲惫而满足的笑容。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王浩接起电话。
“喂,你好。”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激动又熟悉的声音。
“小王啊!是我,刘援朝!”刘教授的声音听起来兴奋异常,似乎也是一夜没睡,“我昨晚和郑局长聊了一晚上,他非常重视你们这个课题!我刚才灵感迸发,连夜帮你把报告的详细框架都拟好了,我现在就给你送过去!咱们一起,把这份报告做成一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