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关于(第10章中的)米勒和贝尔尼尼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09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先说米勒,全名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年〕,法国画家。在巴黎曾经相当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他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甚至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才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不幸,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运中伴生。
    《晚钟》(有时也被称为《晚祷》)时间:1859年;布面油画;藏于巴黎卢浮宫(不过,现在这幅作品在上海世博会的法国馆里展出,有兴趣的不要错过机会啊~)
    其实,画家一生都处于没人欣赏的悲惨状况之中,和著名的梵高有的一拼,他的油画通常也都采用黄昏为背景,农民的劳作或归巢作为主体。所谓的“晚祷”,其实象征着画家自己没有希望、却又不愿失望的祈祷。
    再来说说贝尔尼尼,G·L·Bernini(1598~1680),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
    父亲也是雕塑家,可谓是继承家业的好孩子。自幼就显示出其艺术天赋,和米勒不同,贝尔尼尼的一生都有人资助(还都是有权有势的人),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文中提到的《圣德烈莎的沉迷》是一件圆雕作品,放置在罗马维多利亚教堂一间小礼拜堂的祭坛上,雕塑家于1645年开始制作,于1652年完成。
    圣德烈莎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
    贝尔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艺术,把圣德烈莎描绘成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姿:她的手脚松垂,身子横卧在云中,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中似乎梦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
    这是德列萨在她的笔记中的自述。笔记中还写道:“我感到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象在抽我的心那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
    ===================================================
    不知道算不算是一节多余的艺术课,恩,如果对各位有帮助就看看,觉得无聊就PASS好了。
    前一阵子都没有更文啊……自己实在不是那种每天两三更的好孩子,内疚一下了……所以,大家先看其他的文好了,有空的话,过来随意看看……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